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头真言(五)“金陵十二钗”(上)

(2013-10-29 20:21:48)
标签:

金陵十二钗

太虚幻境

警幻仙姑

东岳庙

推背图

文化

分类: 石头真言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三回“林黛玉入京都”代指南明弘光朝廷之建立,第四回“薛家进京”代指清朝迁都北京,北京之清廷与南京之弘光朝廷处于南北对峙之中。本回则幻造“太虚幻境”,用秦可卿引宝玉入梦,警幻仙姑诱宝玉“游幻境”、“饮仙醪”,借《推背图》之法指迷十二钗”、“曲演红楼梦”,详细介绍了末世朱明之各方势力及其历史人物,并同时道出了《石头记》的解读之法。“仙醪láo)”仙酒

一、宝、黛、钗之关系

第五回原文

如今且说林黛玉【甲戌眉批:不叙宝钗,反仍叙黛玉。盖前回只不过欲出宝钗,非实写之文耳,此回若仍续写,则将二玉高搁矣,故急转笔仍旧至黛玉,使荣府正文方不至于冷落也。今写黛玉神妙之至,何也?因写黛玉实是写宝钗,非真有意去写黛玉,几乎又被作者瞒过。】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甲戌侧批:妙极!所谓一击两鸣法,宝玉身份可知。】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甲戌侧批:此句写贾母。】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甲戌侧批:此句妙,细思有多少文章。】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甲戌侧批:总是奇峻之笔,写来健拔,似新出一人耳。甲戌眉批:此处如此写宝钗,前回中略不一写,可知前回迥非十二钗之正文也。欲出宝钗便不肯从宝钗身上写来,却先款款叙出二玉,陡然转出宝钗,三人方可鼎立。行文之法又一变体。】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甲戌侧批:此句定评,想世人目中各有所取也。按黛玉宝钗二人,一如姣花,一如纤柳,各极其妙者,然世人性分甘苦不同之故耳。】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甲戌侧批:将两个行止摄总一写,实是难写,亦实系千部小说中未敢说写者。】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甲戌侧批:此一句是今古才人通病,如人人皆如我黛玉之为人,方许他妒。此是黛玉缺处。】宝钗却浑然不觉。【甲戌侧批:这还是天性,后文中则是又加学力了。】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甲戌侧批:四字是极不好,却是极妙。只不要被作者瞒过。】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甲戌侧批:如此反谓“愚痴”,正从世人意中写也。】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甲戌侧批:八字定评,有趣。不独黛玉、宝玉二人,亦可为古今天下亲密人当头一喝。甲戌眉批:八字为二玉一生文字之纲。】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甲戌侧批:“又”字妙极!补出近日无限垂泪之事矣,此仍淡淡写来,使后文来得不突然。】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甲戌侧批:“又”字妙极!凡用二“又”字,如双峰对峙,总补二玉正文。】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第三回贾雨村“谋补应天府”、“择日上任”,代指清朝入主北京;“林黛玉入京都”代指南京弘光朝廷之建立。第四回之“葫芦案”即“山海关之战”,“薛家进京”代指清朝迁都北京。

此处之所谓黛玉“一如宝玉”,意指南明弘光朝廷建立;林黛玉代表南明弘光朝廷。而探春代表南明隆武政权,迎春代表南明永历朝廷,惜春代表南明鲁监国政权,故谓“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参商”参星与商星,因两星不同时在天空出现,借以比喻亲友分隔两地不得相见;也比喻人与人感情不和睦。

在弘光立国的一年时间里,特别是在其前期,朝廷上下几乎全都沉浸在借用满洲贵族兵力扫灭“流寇”(“联虏平寇”或“借虏平寇”)的美梦之中,并派出以左懋第为首的北使团,欲与清廷议和,平分江山。弘光君臣既然一厢情愿地“借虏平寇”,自身毫无振作之意,一味满足于偏安江左。他们只想利用江南富庶的物质条件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其腐朽程度较之崇祯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史籍都记载,朱由崧酗酒好色,追欢逐乐,不以国事为念。他说:“天下事,有老马在”,把军国重事委托给马士英,自己则同一班佞倖干着昏天黑地的勾当。掌握朝廷实权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也是醉生梦死,利用手中的权力鬻官肥家。即便是那些自命与马、阮党见不同的官绅在生活上也大抵是追欢逐乐,寻花问柳,过着燕巢幕上的日子。时人道:“只要败国亡家,亦不消下此全力也。”弘光朝廷的苟且偷安达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一旦清兵南下立刻土崩瓦解,就是毫不奇怪的事了。(顾诚《南明史》)

所谓“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即指清朝入主北京;薛宝钗代表清朝。

所谓“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意指弘光朝廷之醉生梦死。所谓“(宝钗)大得下人之心”、“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意指清朝招降纳叛;“那些小丫头子们”代指降清之明军。

南明(林黛玉)对入关之清朝自然“悒郁不忿”,而清廷根本不承认南明的正统性、合法性,即所谓“宝钗却浑然不觉”。

所谓宝玉“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点出宝玉之“情不情”,意指到了朱明末世,皇权已不专属于朱明,成各方势力争夺之对象。(详见第十九回“情不情”)

“二玉”之所谓“求全之毁,不虞之隙”,意指南明遭受打击。在《石头记》中,“二玉”每次“言语不合”,都代指朱明出现了什么倒霉的大事。故脂批道:“八字为二玉一生文字之纲。

此处通过交代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关系,点出本回之历史时间在清朝入主北京、南明弘光朝廷建立之时。

第五回原文

    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甲戌侧批:元春消息动矣。】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是日先携了贾蓉之妻,二人来面请。贾母等于早饭后过来,就在会芳园【甲戌侧批:随笔带出,妙!字意可思。】游顽,先茶后酒,不过皆是宁荣二府女眷家宴小集,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甲戌侧批:这是第一家宴,偏如此草草写。此如晋人倒食甘蔗,渐入佳境一样。】 

 

“宁府”代表明朝。“梅花”开在南方,代指南明。故脂批道:“元春消息动矣。”元春代表南明弘光朝廷;此处点出弘光朝廷即将建立

“贾珍之妻尤氏”是降清明臣之代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代表清朝;“贾蓉之妻”代指崇祯帝。所以此处之所谓尤氏请贾母等“赏花”,实际上是指降清明臣引清朝入关,形成与南明对峙的局面。

    “会芳园”即万岁山(煤山),亦即第二回贾雨村之所谓“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的“后一带花园子”。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北京朱明末代皇帝崇祯帝自经于万岁山海棠树下,而宝玉之“引梦出梦人”秦可卿即崇祯帝(详见第十三回“秦可卿即崇祯帝”)。

脂批道:“此梦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惟批书人知之。

所谓“引梦”,是指秦可卿魂归太虚幻境,即指崇祯帝自经殉国。所谓“出梦”,是重演秦可卿从太虚幻境下世历劫,即指崇祯帝登上历史舞台,为后文记载“明史”埋下伏笔。

秦可卿在太虚幻境中兼美”,“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脂批道:“妙!盖指薛林而言也。”林黛玉原本是南京朱明镶补在传国玺(宝玉)缺角(“嘴”上之“赤玉”,后化为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南明要用其朱砂重新占据传国玺(宝玉)之缺角(“嘴”;薛宝钗即清朝之金角,清朝也要将其镶补在传国玺(宝玉)之缺角(“嘴”上。警幻仙姑让宝玉“兼美”薛林,只能是在清朝入关和南明建立之后,即在崇祯帝自经之后,亦即在本回秦可卿魂归太虚幻境之后

而本回警幻仙姑前往荣府,本是想去接绛珠仙子的生魂”。所谓“绛珠仙子”即林黛玉,代南明;所谓“绛珠仙子的生魂则表明南明已经建立。

    警幻仙姑还给宝玉介绍了四大仙子:一名痴梦仙姑,一名钟情大士,一名引愁金女,一名度恨菩提。既然“秦氏引梦”代指崇祯帝自经殉国,绛珠仙子的生魂代指南明建立,那么这四位仙子便分别代表南明诸政权,即元春所代表之弘光朝廷、迎春所代表之永历朝廷、探春所代表之隆武政权、惜春所代表之鲁监国政权。

 

二、太虚幻境原型为北京东岳庙

本回有脂批道:菩萨天尊皆因僧道而有,以点俗人,独不许幻造太虚幻境以警情者乎?观者恶其荒唐,余则喜其新鲜。有修庙造塔祈福者,余今意欲起太虚幻境以较修七十二司更有功德。

此批点出本回太虚幻境”之原型为北京东岳庙。东岳泰山是道教的冥府,佛教传入后的地狱,是中国人信仰中的阴曹地府,“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泰山也。”(《后汉书乌桓传》)东岳大帝(天齐大帝)主掌人之生死寿夭(《云笈七签》),奉祀东岳大帝的东岳庙大多设有管理人仙命籍的七十二司或七十五司,如速报司、催行司、福寿司等等,分别司理人的生死贵贱。碧霞元君全称为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奶奶、泰山老母等,受玉帝之命,统率泰山岳府之天将神兵,照察人间一切善恶生死之事。

太虚幻境警幻仙姑之原型碧霞元君太虚幻境中的“痴情司”、“结怨司”、“薄命司”等,相当于东岳庙之七十二司;“孽海情天”宫中的“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终身册籍”),相当于泰岳阴司之“人仙命籍”;“迷津”则相当于阴间之“奈河”。(详见《红楼玄关》之四、第八十回“天齐庙”)

本回有脂批道:“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众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推背图》唐初预言后世兴衰治乱之书。《推背图》凡六十图像,每幅图像下均有谶语,并附有“颂曰”诗四句。

本回“金陵十二钗”之“终身册籍”上每一页也有一幅画,下有“判词”,后又有“红楼梦曲”十二支。所谓“判词”相当于《推背图》之“谶语”,红楼梦曲”则相当于《推背图》“颂曰”。

 

、“金陵十二钗副册、又副册”

1、晴雯

第五回原文

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有几行字迹,写的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甲戌双行夹批:恰极之至!“病补雀金裘”回中与此合看。】

 

晴雯代表抗清(金)之明臣,其代表人物为袁崇焕、张煌言等(详见第五十二回、第七十七回之“晴雯”)。此判词中之晴雯即袁崇焕。

画中之“满纸乌云浊雾”,点出袁崇焕所处之明末是主昏臣暗,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隐“晴”,“彩云”即“雯”,点出此判词写“晴雯”,即袁崇焕。意谓在明末如袁崇焕之人极为难得,又极易消失。“霁月指雨雪初晴的明月;“)”雨雪停止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下贱”,旧指出身卑贱或地位低下的人;《石头记》将明朝大臣比作皇帝之丫鬟。“心比天高”,指袁崇焕忠君爱国、以平辽为己任

风流灵巧招人怨”:天启二年(1622),袁崇焕任兵部职方主事,其时广宁兵败,京师震动,朝野官员谈敌色变。在朝廷正商议如何扼守山海关时,袁崇焕单骑出关察看关内外形势,还朝后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旋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参与复辽。崇祯元年(1628),崇祯帝再次起用袁崇焕,“咨以方略”,袁崇焕道:“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袁崇焕还道:“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事任既重,为怨实多……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袁崇焕之言并非无的放矢,比如天启七年(1627年),袁崇焕大败皇太极,取得“宁锦大捷”,但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反遭魏忠贤阉党排挤,愤而乞休。

寿夭多因毁谤生”:崇祯二年(1629)己巳皇太极率清兵绕道蒙古,突破长城,直趋北京。袁崇焕从关外率部驰援京师,在广渠门、左安门两败皇太极,缓解了京师的燃眉之急。但当时京城阉党余孽兴风作浪,谣言四起,城中的兵民认为后金兵是辽军引来的,崇祯帝又误中后金反间计,袁崇焕被下狱,次年八月十六日惨遭磔刑寿夭寿命短促

多情公子空牵念”:“多情公子”即宝玉,代指朱明朝廷和崇祯帝。

脂批道:“恰极之至!病补雀金裘回中与此合看。”所谓“病补雀金裘”则指张煌言等在南明永历帝遇难后筹划拥立鲁监国为帝,以继明统。(详见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2、花袭人

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

枉自温柔和顺,

空云似桂如兰。

堪叹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甲戌双行夹批:骂死宝玉,却是自悔。】

 

袭人代表降清之明臣,其代表人物为洪承畴(详见第三十六回之“袭人”)。此判词中之袭人即洪承畴。

画中一簇鲜花,一床破席”,既点出“花袭人”,又点出明臣之降清就有如“鲜花”变“破席”。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洪承畴在明朝末年是大明的中流砥柱。天启七年(1627),升陕西督道参议。崇祯三年(1630),洪承畴迁延绶巡抚,征剿农民起义军。崇祯四年,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七年(1634),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崇祯九年(1636)俘杀闯王高迎祥。崇祯十二年(1639年),洪承畴大败李自成,李自成仅余十八骑走入陕南商洛山中。崇祯十三年(1640)冬,清军攻锦州及宁远。崇祯十四年(1641),为挽救辽东危局,洪承畴率领精锐驰援宁远,与清兵会战,洪承畴兵败退守松山城。崇祯十五年(1642),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降清。(详见第十二回相思局

洪承畴为大明征战有年,劳苦功高,即所谓“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最后却以堂堂大明兵部尚书、蓟辽总督之尊投降清朝,就此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判词说他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曾手书一联云:“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有人上下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堪叹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公子”即宝玉,代指朱明崇祯帝。“优伶”即蒋玉菡(清朝之缺角传国玺),代表清朝。此句表面上指袭人后来嫁给蒋玉菡,实际上即指洪承畴降清。(详见第二十八回“茜香罗”、第三十四回“准姨娘”)

 

3、香菱

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甲戌双行夹批:却是咏菱妙句。】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甲戌夹批:拆字法。】

致使香魂返故乡。

 

甄英莲本代表南京朱明,被朱棣“拐”到北京后便代表北京朱明。后又被北京朱明之吴三桂先卖给李自成,再卖给多尔衮,并被薛宝钗(清朝)改名为香菱;香菱则代表南明。

画中一边是“桂花”盛开,一边是“水涸泥干,莲枯藕败”。“桂花”即夏金桂,代指吴三桂(详见第七十九回“悔娶河东狮”)。“”即英莲,代指朱明。

根并荷花一茎香”:脂批道:“却是咏菱妙句。”“荷花”即英莲,代表南京朱明和北京朱明;香菱是改名之英莲,代表南明。此句谓香菱所代表之南明,是与英莲所代表之南京朱明北京朱明一样的朱明政权。薛宝钗改英莲为香菱,意指入关后之清朝不承认南明朝廷的正统性、合法性。

平生遭际实堪伤”:所谓“平生遭际”,即指朱明从建立到灭亡之历史。英莲代表南京朱明、北京朱明;香菱代表南明。“遭际境遇经历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两地生孤木”即桂,脂批道:“拆字法。”“桂”指夏金桂,即吴三桂。夏金桂将香菱又改名为秋菱,预示南明即将“莲枯藕败”。吴三桂不仅将明朝转卖给多尔衮,还消灭了南明永历朝廷,缢杀了永历帝,朱明王朝也就此灭亡。(详见第七十九回薛文龙悔娶河东狮”、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所以甄英莲(香菱、秋菱)代表朱明,《石头记》之“明史”实际上英莲(香菱)的一生。

 

、“金陵十二钗正册”

1、林黛玉、薛宝钗

林黛玉代表南明,薛宝钗代表清朝。

(1)判词

头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甲戌夹批:此句薛。】

堪怜咏絮才,【甲戌夹批:此句林。】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画中之“两株枯木”即“林”(双木为林),代南明;“玉带”倒读即“黛玉”,意指将在传国玺(宝玉)之缺角(“嘴”)上重新凝结成“赤玉”之“血泪”。“林黛玉”本为南京朱明之“玉角”,后化为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

”即“薛”,代指清朝;“金簪”即“宝钗”,代指金角;薛宝钗代指清朝之金角。“钗”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

可叹停机德”:脂批道:“此句薛。”点出宝钗“有德”。“停机德《后汉书·列女传》:东汉乐羊子外出求学,中道而回,其妻停下织布机,并割断经线,以此劝喻其学习不可半途而废。

咏絮才”:脂批道:“此句林。”点出黛玉“有才”。“咏絮才《世说新语·言语》:晋人谢道韫有诗才,一天大雪,其叔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其堂兄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其叔赞赏不已。

薛宝钗代表清朝,林黛玉代表南明,所以宝玉之大丫鬟分两类,一类随宝钗而“有德”,一类随黛玉而“有才”。(详见第八回“绛芸轩”)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此联与画中寓意相同。“玉带林”,倒读即“林黛玉”;“金簪雪”,前后颠倒即“薛宝钗”。

此判词前两句薛宝钗在前,林黛玉在后;后两句则林黛玉在前,薛宝钗在后。这里将“薛林”并列,点出其历史时间在南明与清朝对峙之时。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三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南明建立;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北京,翻开了清朝历史的新一页。

 

(2)“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甲戌眉批: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

 

“终身误”即误了终身。此曲写南京弘光朝廷覆亡后之形势,以宝玉(缺角传国玺)口气道出其金角(清朝)玉角(南明)之争。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上句意指弘光朝廷覆亡后,清廷以为大局已定,要将“薛宝钗”(金角)镶补在传国玺宝玉)缺角“嘴”)上,即取代朱明。所谓“金玉良姻”,“薛宝钗”(清朝之金角)与宝玉(缺角传国玺)之间的关系。

下句意指弘光朝廷要让林黛玉之“血泪”(水印)重新在传国玺(宝玉)之缺角(“嘴”)上凝结成赤玉(南京朱明之玉角)的美梦破碎。所谓“木石前盟”,指三生石畔“绛珠草”(斑竹、“赤瑕”)与“神瑛”之间的关系,即南京朱明之“衔赤玉之传国玺”;“”指“绛珠草”(斑竹、赤瑕、南京朱明之玉角);“石”指“神瑛”(缺角传国玺)。(详见《红楼玄关》之一)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上句写清朝占领南京。山中高士”,指金,产自山中;“”即“薛”,代清朝。

下句写南明其它政权相继建立。世外仙姝”,指“绛珠仙子,即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即林黛玉,南京朱明(南明)shū)”美女。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意指“二玉姻缘”难以成真。美中不足大体很好,但还有不足。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意指清朝要将“薛宝钗”(金角)镶补在传国玺宝玉)缺角“嘴”)上,但南明其它政权还在坚持抗清。齐眉举案”:同“举案齐眉《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意谓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这里借指清朝将“薛宝钗”镶补在宝玉(传国玺)“嘴”(缺角)上。

    所谓“到底意难平”,意指南明政权尚未服输(覆亡)

 

(3)“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意谓徒然悲愁。此曲写南明之抗清,即要让林黛玉之“血泪”(水印)重新在传国玺(宝玉)之缺角(“嘴”)上凝结成赤玉(南京朱明之玉角)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阆苑仙葩”,指三生石畔之“绛珠草”(斑竹、南京朱明之玉角,后变成“绛珠仙子”(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仙葩)”仙花。

美玉无瑕”,指三生石畔之“神瑛”,即缺角传国玺。“赤瑕宫神瑛”即“衔赤玉之传国玺”“绛珠草”(斑竹)之“绛珠”斑)化为“血泪”,也就是“赤瑕宫神瑛”之“瑕”化为水印,而失去“瑕”之“赤瑕宫神瑛”也就只剩下“神瑛”,即缺角传国玺,故称之为“无‘瑕’美玉”。(详见《红楼玄关》之一)“阆苑(làngyuàn)”神仙居住的地方。

第一回脂批道:“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

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改自刘长卿《戏赠干越尼子歌》诗:“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处将“一花一竹”改为“一花一石”,呼应所谓“木石因果”。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如果说没有奇特的缘分,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在南明时期偏又遇到了缺角传国玺(宝玉)。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如果说有奇特的缘分,为什么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没能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重新凝结成“赤玉”(南京朱明之玉角)呢?“虚化”成空,化为泡影。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枉自徒然,白白地。“嗟呀”叹息。“空劳”徒劳白费。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水中月”、“镜中花”:比喻可以看到,但不能实际得到的事物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意指林黛玉将“泪尽”,即指南明将覆亡

 

2、贾元春

元春代表朱明,此处代表南明及弘光朝廷。

(1)“判词”

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甲戌夹批:显极。】

虎兔相逢大梦归。

 

画中“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隐“元”,点出这是元春之判词。“香橼(yuán)”又名枸橼,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

二十年来辨是非”:南明弘光朝廷建立于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到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遇难,南明共存续了约十九年。此即所谓“二十年来”。此句意谓辨别南明二十年来”之是与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意谓南明皇帝所到之处即宫廷。“榴花”,火红色,借以喻“朱”,指南明皇帝。“宫闱”,指宫廷。南明弘光帝即位于南京,隆武帝继位于福州,鲁王监国于绍兴,绍武帝称帝于广州。而永历帝在肇庆即位后,随即踏上了逃亡之路。永历帝逃到哪里,哪里就是南明之宫廷。

三春争及初春景”:“初春”,即元春,代南明弘光朝廷。“三春”,即迎春、探春、惜春及其所代表之南明永历朝廷、隆武政权、鲁监国政权。此句意谓南明隆武政权、鲁监国政权、永历朝廷比不上弘光朝廷;意指弘光朝廷虽然只拥有南方半壁江山,但仍能维护朝廷权威,其后之南明政权则偏居一隅,成为地方大臣和军阀之傀儡。争及怎及。

相逢大梦归”: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四月十五日,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南明灭亡。“相逢即古之所谓“相逢年”,虎年为寅年,兔年为卯年。我国农历属于“阴阳历”,在相逢年”,按照阴历寅年未完,按照阳历卯年已开始,故谓“寅卯年”。巾箱秘术》诀言:“寅卯年时虎撵兔家业难承离祖屋。”此处之“相逢”即指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康熙元年(1662)是年即寅年,康熙(1663)是兔年即卯年,一年从“立春”开始,康熙(1663)的“立春”在康熙元年(1662)的十二月二十六日,这一日按阴历算虎年还没结束,但按阳历算卯年已经开始,所以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是“寅卯年”,即“相逢年”

元春之“元”亦指君,代指皇帝。《广雅》:“元,君也。”所以画中之所谓“弓上挂着香橼”,意谓“弓上挂着皇帝”,又指永历帝被弓弦缢杀。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十五日,吴三桂在昆明命人用弓弦勒死永历帝,南明灭亡。

 

(2)“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甲戌夹批:悲险之至!】

 

恨无常意谓不得寿终。此曲是对判词之“相逢大梦归”一句的具体解释。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永历帝正高兴地当着皇帝,可恨死期已到。“荣华显贵。“无常人死的婉词。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意指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十五日,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

关于永历帝之死有两种说法:一为吴三桂命人用弓弦勒死《庭闻录》、《求野录》等);一为吴三桂命人“进帛,永历自尽《狩缅纪事》、《小腆纪年附考》、《清史稿·吴三桂传》等)。画中之所谓“弓上挂着香橼”,即指永历帝被用弓弦勒死。此处之所谓“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则指永历帝上吊自尽。《石头记》记载了这两种说法。

望家乡,路远山高。

永历帝“荡悠悠”于昆明,不管望的是北京还是南京,都“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天伦原指自然的道理,代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这里代指仍在坚持抗清的朱明宗室和南明人士须要一定要。

 

3、贾探春

探春代表南明隆武政权及郑成功。

(1)判词

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甲戌双行夹批:感叹句,自寓。】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甲戌夹批:好句!】

 

画中“风筝”掩面泣涕”之“女子都代指移师台湾之郑成功。

此判词写郑成功。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1658),清军三路进西南永历朝廷,李定国等战败,形势危急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金门、厦门率水师北入长江,围困南京。后中清军缓兵之计,功败垂成,退出长江,回师福建。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清军基本控制大陆地区,郑成功出兵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并把台湾经营为抗清基地。“末世”,代指南明。清明”,点出南明政权覆亡之时。

 

(2)“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分骨肉”即骨肉分离;此处郑成功退出长江,移师台湾。“穷通困厄与显达。牵连牵挂。“奴”古时青年女子的自称,或称奴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