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札记(12)之《中年读者》

(2023-06-21 16:02:19)
标签:

中年读者

阅读

笔记

生活

分类: 阅读札记

这篇读书札记写于2012年,因为一本赠阅的杂志。不翻出来看,我是完全不记得了,这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一年,一边重读自己当年记下的这些文字,一边感慨,当年在杂志上被提出的人口问题,到如今都没有解决或者说根本没有进展,问题还是问题。其他的被提到的事儿,现在也依然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也许十一年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吧。

 

  《中年读者2012·52012/06/21

 

这是我第一次看这个杂志,那天在信箱里取出这本杂志的时候还以为是邮局送错了,后来才发现是“邮局赠阅”的。《中年读者》与《读者》差不多,差别是所选的文章内容适合中年读者。

目录页有一帧画配话:“卖弄的总是小聪明,深藏的才是大智慧”。想想,是这么回事,平日里你听到的吱吱咋咋的声音大多没有什么分量,你若深究一下,立马就没有声音了。而有些深藏不露的东西是要你去挖掘的,用智慧挖掘智慧。

穆光宗的文章《“人口亏损”下的中国》从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计生问题和人口亏损问题。先看几个关键词:“年轻人口锐减”,“女性人口缺失”,“人口关系断裂”,“人口发展不平衡、不均衡以及不持续现象”,“结构性人口亏损”,“用工荒”,“征兵难”,再看一些数据和信息:“我国不仅面临着‘未富先老’的挑战,而且面临着更直接的‘未备先老’的挑战”,“适婚女性人口的严重亏损,导致4000万以上的适婚男性人口婚配困难”,“事实上1983年到2010年,中国已经出生的男婴比女婴多出了4100万”,“人口的真实含义都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由不同性别、年龄和社会标志的人群组合而成的互相支撑、互相需要、互相平衡的人口社会生态。最有潜力、最有希望、最有力量的人口应该是年轻人口多于老年人口。”“面对继续恶化的人口亏损危机,我国的人口发展方式要从‘减量发展’转向‘适量发展’甚至‘增量发展’”。看了这篇文章,我想有时候有些事就是会矫枉过正,我们这么一个人口大国该怎么发展真的是一个难事,如果解放初期按照老马的人口论来控制,如果文革后我们这一代人不控制为“独生”,现在,或者说不远的将来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困境了吧。另外,又想到这4100万的人口差,本来适婚男子就有困难了,还有很多适婚女子被上一代人或上上一代人“占用”了,真的很悲催啊。

鲍人的文章《中小学课本中能不能少些无用的知识》,作者在文章中说:“所有在校和已经毕业的中学生,都要知道什么是小行星带,什么是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有这个必要么?它们是生活必需的常识,还是工作必需的知识,或是人的品位、素质构成中不可缺少的知识?”作者认为“极少数人今后需要用到的知识,或者是用于培养极少数专业人才的知识,如今成为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的知识。孩子的精力,他们的青春,在相当程度上耗费在了这些他们今后一生都用不上几次,甚至可能一次都用不上的知识上面。”是孩子学习负担重的一个原因。对于这一点,我不这么看,我觉得无论谁,尤其是小孩子都应该有一些天文知识,难道作者不认为星空是人类最想探究的奥秘所在么,没有哪个人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会没有一点浪漫一点妄想和一点想知道的意愿的,所以中小学生学一些天文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个,我觉得反而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不过,倒是可以考虑只学习,不考试不作为评分之类的内容。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说:“知识就像金子,孩子们学得越多,成长路上背负的行囊就越重,当孩子们累的直不起腰的时候,还谈什么独立里考和创造。”这段话很让人费思量,有点摸不着头脑,好像不大好理解。

《自嘲可以更健康》,作者秦时月说:“心理学家也指出过,善于自嘲的人,比较容易让自己从周围的窘境中超脱出来,从而让自己获得内心的轻松快乐。”性格不同的人对于窘境的处理办法肯定不一样,不善于自嘲的人也不妨学一学,试一试,能让自己轻松快乐总是好事啊。

《当您老成了我的孩子》是黄金梅写自己照顾奶奶的事情,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医院里照顾卧床的奶奶直到奶奶离去,这很让人感动,感动作者能体会到人老了就如孩子一样需要照料。

黄志松《揭秘杨子荣牺牲真相》,原来,杨子荣是在突袭郑三炮这伙残匪的战斗中因手枪子弹卡壳而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牺牲的,原因是杨子荣和战友在头天晚上擦枪时因为没有擦枪油而用了猪油,猪油在寒冷的天气里冻住了,所以,枪膛凝涩,撞针失灵,子弹卡壳。这算是失误呢还是缺乏常识,常听人说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还有人责备人的时候会说你没有知识还没有常识吗?是的,常识很重要,有时候没有常识会丢了性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