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11)之《读者》笔记
(2023-06-20 22:33:46)
标签:
阅读书籍杂志生活 |
分类: 阅读札记 |
有人说过“无敌最寂寞”,就是这样,越是有竞争对手越是有奋斗的勇气,而没有能激励你的因素(或人)存在,就毫无“生趣”可言。
只是这个对有的人来说并不一定对,比如那些天生就与世无争的人,天生就随遇而安的人,天生就喜欢慢生活的人,天生就宽怀大度的人……
【巴西】保罗·科埃略的小文《耐心是最大的德行》中的一句话:精神追求的最大德行就是耐心。标题与文中的这句话有一点点不同,但同样都震颤了我的心,因为我最近正纠结在这个是否有耐心的问题上。因为阅读的习惯,手边总是有书(或杂志),因为阅读也常常让我惊叹,惊叹我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从书里面读到,或让我知道这是无独有偶的,或让我借鉴别人的经验,或给我一些支持和力量。
《在美国考驾照》说的是考驾照和美国的交通法规以及驾驶员的行为道德准则,这跟我在美国生活的朋友曾经说过的一样。“一个行人正准备过马路,由于距离还很远,我并没有理会。教练立即叫停:怎么能不看行人呢?他可正要过马路啊!可是还远啊!我说。远也不行,你从他前面开过,会吓到他,教练的答复不容置疑。”这让我想到:怪不得好莱坞电影里有那些惊险的追车镜头,因为日常都是礼貌行车。在咱们这你追我赶的飙车镜头现实中常常都能看见。
文中还有一段:“……罚款不是目的,而是要司机强制性地再次去熟悉规则,通过查阅交通法规去申辩就是其中一种。”
《谋杀身边的好人》,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让需要你的人觉得你太好,而是要让他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
《求生与谋职》:“都市太多工作,只是教人懂得算账,算出到了老年终于积存了多少现款与房产之帐;而没有教人求生,没教人活,没教人活得更好更快乐。”社会、经济的压力就是那么现实,也许算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活的更好吧,现在的年轻人不容易,回到我们年轻的时候和已经退休的我们的现在,说些慢生活说些不算账而快乐恐怕还是可以的。当然,我很希望人不要都活在“算计”或“计算”里。
巫凉的《耳朵》:“我已经越来越变成一个懒言的人。对大部分人,完全无话可说。对身边亲密的友人,也更愿意聊些油盐不进的废话玩笑话。而那心底最珍重的人,辗转过的千言万语,开口时也变成云淡风轻的事情,最珍重的话都太过沉重,唇舌对他们来说,太轻薄。”有的人总是需要一双耳朵,来倾听他的诉说,我也经常会带着耳朵与人促膝,但真正的倾诉我还很难做到,正像最近一个朋友说我“不说真话”,其实不然,看到巫凉的这段话,我觉得可以拿来回复我的朋友了。
《读者2012.10》2012/07/20
“我非常欣赏著名导演李安的一段话:‘拍国片像做皇帝,大家听命于我;拍西片像当总统,要去取悦每一个人。’李安这么说,是因为拍国片时,导演最大,爱怎么干就怎么干,拍西片的时候总得跟制作人、演员、摄影和片场沟通。他虽有导演的自由,却要尊重每个人的意见。”
“今天如果你问我什么是‘酷’,我要说:‘酷’不是做皇帝,是当总统;‘酷’是不失规矩的自我发挥。”
中国有句老话就叫:“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大家知规矩守规矩,有“规矩”的意识,社会就和谐了。
《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说:“救助野生动物个体的价值往往并不仅限于个体本身,而更多地在个体背后的整个种群。这和救助人类社会中的弱势个体是不同的。”
“野生动物的价值更多地承载于它的基因之中,种群本身的延续更为关键。”“很简单,地球经受得起生态系统的崩盘,人类可经受不起。虽然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每次都恢复了,但每次陪葬的物种数目却不计其数。不要说生态系统崩盘了,脆弱的人类经济体系连海平面上升几十厘米都招架不住,这让地球历史上动辄上百米的海平面变化情何以堪。”
“我们保护生态不是像口号里宣传的那样是为了地球,而根本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地球其实根本不在乎我们怎么闹腾,它有的是时间来恢复,可我们等不及。就算人类没在灾害中直接陪葬,等地球恢复完了,人也该没了。”
“如果人类因为滥杀生物导致自身毁灭,那是人类过于愚蠢,活该倒霉。如果人类通过保护其他物种,是自己得以延续,这就很聪明,很高瞻远瞩了。”
说到底,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一点跟口号不冲突,口号只是没有详细的说因果关系而已,人类为什么要保护生态保护地球呢,就是因为人类是居住在地球之上嘛。只是,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同样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这一点要有足够认识。
张明达《63张献血证的救赎》:37岁的济南市民房泽岸曾因63次无偿献血,荣获卫生部无偿献血最高奖——全国无偿献血特别促进奖。房泽岸从1998年开始献血,11年来,献血量达到1.26万毫升。63次献血,63张献血证,但就在他参加完“世界无偿献血者日”活动后,他随身携带的包被偷。房泽岸说:最舍不得的是那63张献血证。
然而,就是因为这63张献血证,感动了行窃的那个人,他把房泽岸的包原封不动的送到房泽岸居住的小区的传达室,包里还多了一封信。
“看完信后,房泽岸的眼睛湿润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献血经历会感动一个小偷,会唤醒对方痛改前非的勇气。他一遍遍读着这封‘忏悔信’从中读到了很多难以名状的东西。”
这件事,让房泽岸很感慨,其实,看到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很感概。一个人献一次血,可以算是普通人做的普通事,没有什么大不了,但一直坚持不懈的做,就很不简单,尤其是这是一件对他人有益的事,是救人性命的事。令人感概的是,一件普通的事变的不那么普通,这件事不但能救人性命,还能拯救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