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常·偶思·杂记(10)

(2023-04-18 22:47:06)
标签:

日常

随想

杂记

生活

分类: 随笔

早起毁一天

昨天为了去吃社妹早餐店的猪肠粉起了个大早, 和惠玲一起吃完猪肠粉顺便去市场买了菜,从苏堤走回家,感觉累了,往沙发上一坐,看看表,还不到十点半,从出门到回来坐下,还没有三个小时,怎么就那么累呢,看了会儿手机就直接睡着了。

然后起来在前院活动了一下就做午饭,吃完饭看会儿电视又睡了,睡到傍晚赶紧起来喂猫,到地里看看,似乎不用浇花,把长在辣椒苗旁边的草拔了拔,天色就暗了,回到家还是困,在沙发上拿着手机,没一会儿又睡着了,一直睡到半夜起来洗澡,之后上床继续睡,一直睡到今早七点半醒来。我想我这是得了困病了吗。

想起以前我妈就总说早起能干很多事,但是我就是起不来,就是习惯晚睡晚起,早睡也很难早起,我也曾把老妈的话学给女儿听,女儿听了很干脆的说“晚起毁半天,早起毁一天”,我一听就笑了,谁这么会总结啊,我自己的经验就是早起就一天都昏昏沉沉的,还不如晚起精力好。

这也许就是各人身体素质的差别吧,有一种说法是“不同的人属于不同的睡眠类型”,这就是:【晨型人又称云雀型,生物钟更快一些,能在早上自然醒来,白天不容易疲惫,晚上也倾向于早早休息。夜型人又称猫头鹰型,他们大多是夜猫子,爱晚睡晚起。还有一种就是正常人也称蜂鸟型,有时候可以早起,有时候可以晚起。(百度)】

属于什么类型如果是与生俱来的,要“纠正”就很难,那还不如顺其自然,否则工作效率也很难提高。

 

自找的

有一个周末看到花友群的群主说:雨天啥也干不了,我说还可以做美食啊,还可以做其他家务啊,她说她除了侍弄花,其他事都不干,这辈子没做过家务。这一说,真让我羡慕坏了,我说那你是幸运的,你是太幸福了。

回头想我目前的生活,还是很随意的,喜欢种花就可以种花,也不太受限制的随意安排时间,我现在能如此松弛松散的生活,那也是当初下了重新选择的决心,如果说当初的不如人意的生活是自找的,现在能随心所欲的生活也是自找的。

“自找”二字,大概也是有甜酸苦辣在里头的,有的人爱的如痴如醉,步入婚姻殿堂,满以为王子和公主从此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却不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地鸡毛,即使公主也会抱怨,最不堪的是抱怨之后得到一句:你自找的。

当初满怀盼望的美好生活是自找的,怎么就成了各种烦恼纠结龃龉不堪的自找的了呢,这就是生活吧,既然好不好都得自找,不如去找美好的快乐的,自找,关键在“自”上。

 

口诀

我们看新闻,看一些宣传文案,能看到很多押韵的词语,有时候明显的觉得从意思上讲,不是那么贴合,有点牵强,但因为押韵就很好记。

就像民间的顺口溜,一句接一句,你基本上说个两三次就能记住了。那天我看到一个小视频演示丝巾系法的,说实话,以前看过很多,各种方法加起来没有百种也有几十种了,可到自己拿着丝巾出来是一个也想不起来。

而那天看的那根呢,有一个就记住了,而且一上手就成功了,原因是这个丝巾的打法是几个步骤的重复,主播一直用一句话来引导,这句话就跟口诀似的,你记住了,就可以打出这个花样。

对了,就是口诀,口诀很重要,我们从小最早接触的口诀恐怕就是乘法口诀吧,你背下来了,就忘不掉了,受用终身。我还记得当年下林场,一个小伙伴出了一个游戏题给我们玩,她演示给我们看,我们看不出诀窍在哪,后来,她说了一个口诀,我到现在都记得,这个游戏也就不会忘,也一直走的通。

口诀也好,顺口溜也好,是有规律和特点的,朗朗上口又有规律,真的是顺口就溜出来了,所以不容易忘,什么事用顺口溜或口诀来记来做可能就容易了,不知道“洗脑”是不是也用上了。

 

蛇精脸

多年前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听一位老师的讲座讲“新词”,说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各种新事物的产生,会相应的产生出一些“新词”,就是在形容一件事的时候,不用过去用的词,而是用了一种新的说法。老师还说有的新词可能会被编进字典里,有的新词会时过境迁不再被使用。

有了网络之后,新词其实就更多了,随着动漫的越来越多,动漫以及游戏中的一些词也出现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甚至连表情符号也会被年轻人给文字化,比如“汗”“晕”,这已经是比较早期的了。当年一个“神马”流行一时,大概率也是打字打“什么”的时候选错字就流行开了,也有说是从京剧道白演化来的,现在也不使用了。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就是过去认为漂亮的一个主要条件的瓜子脸,现在被演绎成了“蛇精脸”,还有说“锥子脸”的,“瓜子脸”“蛇精脸”“锥子脸”,都是一种脸,你说哪个说法好听一点呢。

瓜子脸也就是小尖脸,属于古典美,是过去小说里对美人的描写,可是你一旦说“蛇精脸”是不是就有妖精的含义在里面了,“锥子脸”呢,是不是暗含了一种狠毒呢。

其实也不是小尖脸就都好看的,那天我跟女儿说:很奇怪啊,家里的猫豌豆和小雪糕都是小尖脸,怎么一个看起来不好看,一个看起来那么好看呢?女儿说尖脸也分,像猴子的尖脸就不好看,像狐狸的尖脸就很好看。这一说让我不禁哈哈大笑,真是太绝了太妙了,真的啊,尖嘴猴腮的形容就含贬义,而狐狸精什么时候都是美的,哪怕它确实是妖精。

那么蛇精脸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以为是从眼镜蛇那竖起的身子昂起的三角形的头来的,女儿说是从动画片《葫芦娃》里来的,那里就有一个蛇精,原来,由此瓜子脸就成了蛇精脸了。

来,看看,说一个人长着一张瓜子脸,是不是有赞美的意思,而说一个人长着一张蛇精脸又算什么呢,会不会还不如狐狸精。

 

问与不问

在杂记里写了“问来问去”,话题是由日常频繁遇到相同的问,甚至是不厌其烦的同一个问句天天说引出来的,但是杂记是展开来说的,并没有说到日常遭遇的那种。小文贴出后,没有什么回应,我想也许是因为夜间更新到第二天就被覆盖了吧。

然而明明对此有同感,我们在评论区交流起来,我整理摘录如下:

明明说:

最讨厌邻居的各种问,反正我从来不问别人,将心比心……国人见面好像还特别喜欢问,从中刺探一点破绽,可以嚼舌的谈资……我和老张都是从来“不问”(问题),觉得“不问”是一种尊重。我过去经常被邻居问,给你闺女干活给你们钱不?你闺女在北京做什么工作?有房子没?如果有一段时间没去,就会问,也去你闺女家不?

我回复说:

我也是属于不问的,同学聚会都不问人家家事,我回惠州五年,几乎每天傍晚都被问:你今晚吃啥?五年啊,你烦不烦!要不就明明看你在弄花,又问:你干啥?或者:你弄那干啥啊,累不累啊。就是因为这个才写的,但没写这些每天必发生的例子。

明明说:太感慨这个“问”了,我也要写出来。我觉得就不该问。

真是,这种问烦人。所有的问几乎没有喜欢人的!

我回复:就是,上一代和我们同代人里太多没有“边界感”的人,有时候,就是刺探隐私的感觉,刺探到了又当做谈资到处说。反正我是不问也不喜欢被问。

你说的不问是一种尊重,我很赞同,有的人问完你,又马上给出指导意见,好像很懂似的,也很烦,人家怎么选择是人家自己的事嘛。

明明:

啊,啊,真是太对了!好多指导意见的。比如同学群好多问完还要提指导意见的,就说给闺女打工要算的一清二楚的。当初她没干起来,我们是不算的,如果算,能有今天么? 

我之所以远离邻居同学,就是受不了各种的“问”,“问”,让我不胜其累,索性躲的远远的,乐得自在。

我回复:有的建议失之偏颇,有的是心胸狭隘,顶多是个人经验,并不见得“放之四海而皆准”。我还觉得在别人没有说出原因之前,没有必要以自己的推断去定义别人,推断可以,不要定义,很可能定义错了,结果不好。

明明:据咱们个人经验,别人的经验放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只有自己最清楚。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我回复一个“笑”的表情符号。

最后说一下,交流之中的问,咨询的问,学习的问都是没有问题的,自己也免不了求教式的问。这里说的各种让人烦恼的问,都是那种无聊的八卦的打探别人家长里短之类的。也许有的朋友会说问问怎么了,关心你嘛,关心可以,问的多了真的会烦,爱问的朋友可以随意,我这所说仅代表一家或两家之言,而已。

 

一不留神

去年有一次在二楼剪簕杜鹃的枝子,用手去扒拉了一下,瞬间感觉到一阵剧痛,又看一只小黄蜂飞走了,一定是它对我的骚扰不满把我咬了一口,是咬,不是用尾针蛰,这一咬,真是疼死,眼见的手指头就肿了一圈,我想这一不留神,就要了我的命了吗,那种疼,真的以为自己会死,好在少利同学早就给了我一小瓶她舅舅配制的“百毒消”,我擦上之后就没那么痛了,两个小时之后一点也不疼也消肿了。

前两天在前院喂猫,门没有关严,回身准备进屋时,一不留神,脚踢在门的边角上,又是一阵剧痛,喂完猫,都收拾完,还是那么疼,脱掉袜子一看右脚的中趾黑了半个,还是很痛,还是用了少利给我的铁打药酒,也甚是见效。

我是很怕痛的,当年临产,我姐还说我你这么怕疼怎么生孩子。我平时做事都极小心,就是因为怕伤着哪,忍不了那痛,这两次真的都是一不留神惹的祸。

刚搬回惠州的时候,有很多事情的处理都是少利同学帮的忙,她说有困难找警察嘛。这两次的一不留神都是她给我备用的药水起了作用。

想想,也挺有意思,生活中总是有一不留神的时候,一不留神,伤了自己,一不留神,有一个中国好同学,一不留神进了围城,一不留神又出来了,一不留神,瓦解了大半生的积累,一不留神,远渡了一次重洋,一不留神,从被父母呵护到呵护父母,一不留神,做了一些好事,一不留神,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