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随想·杂记(11)
(2023-04-22 00:10:57)
标签:
日常随想杂记生活 |
分类: 随笔 |
之前写《日常·偶思·杂记》已经写了十篇,从这一篇开始把“偶思”改成“随想”,主要是读起来好读一点。第十篇写的长了一点,是因为想想补齐每篇四个话题,凑个整数,十篇就是四十个话题。
整齐的丑
那天听若湘的文章,听到文章里说到新农村建设,用了一个“丑的整齐”,听了不禁莞尔,这里先不说若湘文章里所指的整齐是什么,只说我对“丑的整齐”这样的形容,觉得很妙。之前,对街面上的店招的统一,整齐,我就觉得一点美感都没有,我觉得那是整齐的丑。也不知是谁的主意,店招要搞的整齐划一。
你说街上店铺的招牌,不是应该按照商店的特点来设计吗,汉字有那么多字体,店主愿意选哪种不也是一种对自己店的了解和自己的喜好展示吗,或者是请人设计一下,让招牌与商店的实际挂上钩,也能更好的招徕顾客。
改革开放之后,私营的商店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在商业区或商业一条街上,各自的招牌都有各自的特点,五花八门各显风采,远近高低鳞次栉比,真的挺好的。也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大概是整理市容市貌吧,或者跟创建文明城市有关,但凡是一条街一家家商店挨着的,那商店上的门楣上就给一溜的刷过去,就像是一条很长的横幅,然后一家店一家店的名字都用同一种字体,这样的一种“整齐”,真的很丑。
明明是一个文明古国,却不能将更多的文化元素表现出来,那样的一种整齐的丑,体现了一种呆板和没有创意,更重要的是压制了人的创造力,如果什么都用一个模式来处理,那哪还有什么艺术性哪还有什么创新啊,甚至,连“拿来”的都未必能使用好。
猪队友
前段时间广东卫视又重播了《雪豹》,播完之后大概是又播了一个剧就又把《雪豹》播了一遍,我呢,是赶上了又没别的看的,就会看一看,我觉得诸多的抗日剧,也就是《雪豹》还可以反复的看。
为啥看《雪豹》看出了“猪队友”呢,就是剧情发展到八路军的虎头山抗日支队升为独立团的时候,上级给独立团派来一个特派员并任独立团的政委。
这个张仁杰政委并不懂得打仗,也没有多少战场经验,在一次周团长部署好的战斗时,抢先发号施令,过早的惊动敌人,造成一定的伤亡损失,还有一次敌人设了个圈套,他直接就钻进去了,事先没有和团长参谋长商量,最后还是牺牲了90多个战士。
之后他又借整风之名隔离审查周卫国和徐虎,说他们俩很可能就是潜伏在我们队伍里的国民党特务,在其他同志提出异议的时候,他振振有词的说“要保持彻底的革命性,防止堡垒从内部被打破”,当其他同志说他们打鬼子有多英勇,立了多少功,我们都有目共睹时,张仁杰说“你怎么知道他不是为了更深的打入我们革命内部?”当周卫国为自己申辩的时候,他说“你以为,还是你一言堂的时候吗,要保持革命队伍的纯洁性,你要接受调查”。
后来在敌人进攻杨村团部的时候他还扣押着团长,并且说“打鬼子不能靠他这个旧国军团长一个人”,无论别人怎么说,他都不放人也不让人知道把团长关在哪了。直到令独立团伤亡惨重,他自己也被俘虏了。
日本鬼子原来并不知道周老先生是周卫国的父亲,周老先生在苏州用维持会长的名义做掩护为八路军筹集物资和药品,张仁杰被俘虏之后在敌人那里正义凛然的说“周卫国和他的父亲不都在为你们做事吗,他父亲不是苏州维持会的会长吗”,“周卫国父亲是苏州商界维持会会长,是大汉奸”,就这样,暴露了周卫国的父亲,周老先生因此被敌人抓来,用周老先生要挟八路军和国军,最后周老先生英勇就义。
张仁杰说的那些话有哪句是不对的吗,好像都是义正词严的,都是正确的,可是结果呢,这样的人,你怎么能说他不是猪队友呢。
饭桌上的鱼
鱼是好菜,形容吃的好就是“大鱼大肉”对吧,在我小时候的那些年,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鱼,虽然我从小就不爱吃鱼,但鱼是好东西这一点还是知道的。
昨天下午做饭时间我在前院,似乎谁家厨房里做鱼的味道飘了出来,闻到这个味道,我想起了跟鱼有关的事。
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家里来了两个河北的客人,我做了一个清蒸鱼,当时还担心北方人重口味吃不惯,没想到,一条鱼还是吃完了,客人说略有点清淡,他们大概是喜欢吃红烧鱼的。
也是那几年,有几个新疆的朋友来家里,我做了一桌子的菜,其中也有一条鱼,还是很大的一条鱼,那条鱼最后上桌,我看前面的菜吃的差不多,怕不够,就又到厨房去做菜,那时家里还有带孩子的保姆,我们俩在厨房里边炒菜边说可能我们一会儿再上桌那条鱼就吃完了,炒好菜端上桌,一看那盛鱼的盘子,果然就剩一条鱼骨,我和保姆忍不住的笑起来,我自己是不怎么吃鱼的,就觉的保姆没吃上挺抱歉的。
最近所里组织活动,到外面去看看花吃一顿中午饭,孙阿姨回来后说,那个地方很大,但花的品种不多,只有一片月季,开的还不错。又说中午饭没吃到什么,那些菜都咬不动,就吃了两个小馍馍,到这就完了?没有,这就要说到饭桌上的鱼了,孙阿姨说谁谁谁三个人做在一起,菜也陆陆续续的上了,孙阿姨说她打完那针胰岛素,一抬头,鱼没了,被那三人给吃完了。
孙阿姨说一口都没捞着吃,说她们怎么那么不管不顾的呢,其实这桌还有工作人员没过来呢,再怎么说也得大家都吃到吧,怎么那么快就把一盘子鱼吃完了呢。有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
八十多岁的人,牙不好,很多东西都咬不动,鱼应该是吃起来最省劲的一道菜了,如果有个子女陪同前往,那么子女怎么也会夹一筷子放碗里,等打完针了也能吃上一口,如果那抢先把鱼吃掉的人哪怕嘴下留情那么一点点,也不至于同桌人一口都吃不上吧。唉,毕竟,鱼是好菜吧。
八零后
人对于年龄的感觉也挺有意思的,在你认识的人里,因为熟悉,你会以年龄来区分,交流过程中也会以年龄来区分并选择交流方式。
平时在微信公众号里阅读,有一些文章写的好,会让你拍案叫绝,潜意识里会觉得作者是跟自己年龄差不多的人,待你知道作者只不过是八零后或九零后生人时,会感叹一下。由此我想到,如果在现实中我们与八零后在一起,一定会觉得对方是晚辈是孩子。
因为我自己的孩子是八零后的,所以见到八零后的人,都还觉得他们是孩子,可是,掐指算来八十年代初的人,也都到了不惑之年了,想想,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就是这个年龄段的人了吧。
听满哥的直播间,连麦上线的人,很多都是八零后,在各种问题的咨询中,我想原来这些当年被叫做“新新人类”的一代人都到了这个年纪了,开始遭遇这些问题了。
一代人一代人的生生不息,很多事情或许就会从一代人身上轮转到下一代身上,我一直觉得,人只要成年了,所谓岁数相差的多少就不是交往中最大的问题了,就比如那些年龄有悬殊的人牵手步入婚姻。
八零后这一代,也是独生子女政策开始实施的一代人,对这一代人当年就有很多标签给他们,时光流转,他们也都步入中年。我们这代人自我感觉是经历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说从苦到甜也是可以的,而八零后的这一代也许会经历更不一样的变革,但愿这些当年的“小太阳”的经历不会由甜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