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角的记忆(5)
(2022-09-25 13:05:09)
标签:
沙头角往事记录生活 |
分类: 随笔 |
关于“带货”
当年的沙头角购物成风之后,“带货”也成了一个禁而不止的发财渠道,那时的那个带货和现在网络直播间的带货不一样,直播间的带货是大声吆喝的,从沙头角关里往关外带货是悄咪咪的。
说来也不是都悄咪咪,要打税的东西有人就悄咪咪的带,这基本跟走私同类,另外带日用品食品衣物这些就是赚个“搬运费”,拿特别通行证进沙头角的只能进一次,出去了就不能再回来,证件也就是一天有效期。
在沙头角工作或居住的持沙头角居民证的人如果手上不拎东西,就不限制进出次数,如果带物品进出,好像是一天两次的限定。有的人办不了进关的证,就在沙头角海关外面找当地的居民帮忙买东西出来,这些帮忙购物的就收“手续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去之前还是之后,这个“带货”就成了一条产业链了,有很大的一批人,专门干这个,有时候你能看到中英街头上到海关的那块空地上,或站着或坐着的一大堆人,都是大袋小袋的一大堆东西,这些全是带货的,其实我一直不晓得他们带出去的东西都给了谁,这么多人带这么多东西,肯定不是临时办不到证代买东西的人,肯定是有接收的这些货物的人。
这些带货的人都是沙头角的居民,大多是女性,改开之前也就是农民和渔民家庭的吧,也没有具体工作,就靠带货赚钱,他们有沙头角的居民证,大包小包的一天可以走两次,还有把东西藏在身上,看上去像是空手的再走几趟也有的。
海关检查的时候,是不允许你带大量的同一种物品的,因为这明显不是自用嘛,因此就产生了夹带私藏的行为,但是藏在身上也不保险的,腰粗一点,走路别扭一点,海关关员也是能看出来的,进小房子检查,有夹带私藏的,一律没收。
藏在身上怎么藏呢,我是看我们办事处的一个同事出关时的夹带才知道的,那个时候的丝袜也是很有需求量的,一打丝袜好像就十几二十块钱港币吧,带出去卖就不是这个价了,所以带丝袜的也很多,我看她把几打丝袜绑在腰上,或者绑在腿上,因为穿裙子不容易被看出来,然后就这么走出去了,她有当地身份证又是工作人员,一般都顺利。
我还看过一个女孩买了一个小型的听卡带的收录机,就像我们以前用的小型的半导体收音机那么小的,因为电器是要打税的,为了避税,她就把小收录机插在长筒丝袜的膝关节的上部,再用一个带子扎了一下,就这么带出去了。
那时在香港或者沙头角买电器是很便宜的,但如果要打税,税款却很高,我那时买过一个双卡录音机,很大个的,才210块港币,那时的折算率又很低,但是我搬家回深圳的时候,打税就打了好像是200块人民币,照相机的税率更高,好像是半分之二百。
这种夹带查出来就是没收,也没有什么惩罚,说起来损失也不大,所以屡禁不止,有时候,大概是节假日吧,关口处人山人海的,那些带货的就和旅客一起排队往外挤,人太多,海关也查不过来,就会比较放松,有些人可能就混出去了,那他那一天就可以多跑一趟多带一些东西出去。
但是你若走私电器那就不仅仅是没收,还要罚款的。我记得当时镇委有个干部就被处罚了,我后来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他带一箱鸡汁面出去,被海关查出里面有一个小型收录机,他说是他表弟让他帮忙带出去的他也不知道,但是一样要接受处罚。我就想,海关也真是厉害,这都能看出来。
那些“走私”带货的,到底能赚多少钱,我还真的不知道,我内心里是觉得赚不到多少钱的,只是觉得这些人也没有工作,不妨做做,能赚个生活费也是好的,但是后来听说某某某在镇内上班,家在镇外,天天就这么带东西,家里都盖小楼了,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啊,我想这小楼不会是这么带货盖起来的,顶多是支撑了一部分吧。
我这人吧,就常常有身居事外的感觉,当时成立深圳经济特区,我就到了沙头角,一点也没有感觉那种“日新月异”,后来回到深圳就是成家生孩子,也没有感觉到轰轰烈烈,反倒是我的去了山东的同学,经常写信问特区的情况,她说的一些事我都懵然不觉,我自己形容自己是在台风眼里,什么都感觉不到。
这在沙头角也一样,比如买金,我毫无感觉,还觉得金首饰怪俗气的,从来没有想到买,比如带货,我肯定不会啊,不知道带给谁,倒是同学朋友同事托我给买东西,我还货比三家的尽量给人家省钱。在沙头角那几年,我最高兴的是可以一个人住一间宿舍,晚上想多晚睡就多晚睡,看书写字都不受干扰,成家多年后,还很怀念那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