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角的记忆(4)
(2022-09-24 23:04:44)
标签:
当年沙头角记录生活 |
分类: 随笔 |
关于买买买
我刚到深圳的那年,深圳就是个边防小镇,后来立市成立经济特区,在这之前,到了深圳的我还是觉得有些意外的,从小我是在广州生活,读小学二年级时到了惠州,一直到被招工到了深圳。
那时深圳就在老街那有一家百货商店,有一家新华书店,下班后常去的也就这两个地方,对了,还有一个电影院,一个戏院,戏院一直到现在还在,电影院已经不在了。
到深圳两年后到的沙头角,虽然是个更小的地方,但中英街上商铺是一家挨着一家的,整条街都是商铺,卖什么的都有,服装、日用品、食品,小零食,还有金银首饰,也有一家书店,书店很小,也不像其他城市里的新华书店那样的,所有的书也是像卖杂货的店一样都是摆在摊子上出售的。
沙头角各种小吃多,特别适合我这个爱吃零食的人,只是那时候工资没多少,也不敢放开了买零食吃,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的是,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去把平时想吃而没舍得买的东西买回来,用吃零食来让自己开心起来,这似乎应了后来流行的那句话:化悲痛为食量。
那时到沙头角比去香港要容易一些,到沙头角购物就成了一个很“潮流”的事,全国各地到深圳玩的朋友都会到沙头角来买东西,深圳的市民就更是经常性的到沙头角购物,这也是因为沙头角的东西多,而且便宜。
那时上班也不忙,没事的时候一抬头就看到中英街上人来人往,在深圳的同事朋友到沙头角来采买都是买了一堆东西放在我们办公室,再去买,买齐了再来取寄放在这的东西,来人基本上还会捎带着帮别人买东西,所以都是一趟一趟的放下再去买,走的时候就是大包小包的一大堆。
那时候都买什么呢,最常见也是很多人都会买的是香皂、洗头水,清洁剂,衣服,益力多,方便面。那时香港和深圳本地人管方便面叫“鸡汁面”,这种叫法我们叫了很多年,后来才改成方便面。
还有就是“买金”,也就是买金首饰,现在深圳是满大街都是金店,那时没有,只能在沙头角买到金银首饰,后来好像是沙头角的金价比外面的稍微低一点,所以也是一股风的、来沙头角的绝大部分人都要“带金”出去,那时买金器、金首饰就叫“买金”。
因为买金的人多了,沙头角英界那边的店铺,本来是卖服装的卖日用品的也会辟出一块位置来摆放金器,那时沙头角的生意真的是好,可以形容为蒸蒸日上。
那几年我父母帮我姐姐带孩子,我每回回家都给我姐的孩子买益力多,买两到三排,跟他说每天只能喝一支,孩子也听话,今天喝了就不再要,第二天就说:小姨,我今天还没喝益力多。在沙头角看到什么好吃的也给我父母带回去,那时给我爸妈买的雪芳蛋糕,他们就很喜欢。
还买一个牌子是“花王美丽”的洗头水,之前我回家时看我爸爸头皮多,他挠挠头再扑撸扑撸,头皮就像雪花似的飞舞,我看香港电视里的广告介绍这个洗发水,一句去头屑就吸引了我,买回去一试,非常好,我爸说真好,一点头皮都没有了,头也不痒了。我就一直给我爸买,离开沙头角之后又托人去买,一直用了十几年,直到这个牌子的洗发水停止生产。
在沙头角那几年还有几件事挺有意思,一个是跟我来往密切的少利同学,她说我在沙头角的时候她也去过沙头角,还在我那放过东西,可是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她去过,我那里不知接待过多少人,我都有印象,怎么就不记得她去过呢,到现在也没想起来。
另一个事儿是,我一个同学当年跟着父母回了老家山东,那年到深圳来看她姐姐,自然也是要到沙头角的,她到沙头角还带着给亲戚朋友“买金”的任务,项链耳环戒指吊坠什么的,一样一样的买,最后把钱都花光了,同学就跟我商量借钱,说回去就给我汇过来,我把我存折里所有的五百快钱都借给了她,同学走了之后,我这个从来没有担心过钱的人,突然有点心虚,我想我现在是一点钱都没有了啊。同学很守信,回去就把钱寄回来了。
还有一个事儿也很有意思,也是上班的时候,隔着柜台,我抬头看的就是中英街,没有业务的时候,就看来往的人,那天我悠悠闲闲的看,看到悠悠闲闲走着的人,太熟悉了,太神奇了,那是我的小学同学,初中之前她就转学了,我就和她失联了,竟然在这中英街上重逢了,我冲出门去,叫住她,然后她进到我们营业厅,我们坐在那聊天聊了好久,竟然那么能聊到一起,好像我们一直就没分开过,后来她还来过沙头角,我们还是这样聊天。
后来我回了深圳,我们又失联了一段时间,再后来我们又有了一个奇遇,真是太有意思了,这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失联了,这个小学同学也变身为好朋友了。
深圳快速的发展起来之后,沙头角的地位就没有那么重要了,镇内也建了一些楼房,也修建了一些公共设施,我女儿初中毕业那年我又回去过一次,中英街上没有什么人,店铺里也都冷冷清清,和当年的熙熙攘攘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