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小的时候就听我爸爸说过“学问学问,就是要多问才能学到东西”,可我恰恰是张不开口问人的,又胆小又害羞,一什么就不好意思,这个现象到中年之后才有所改变,遇到不懂的,自然是要问一问的,或者自己去查一查找一找答案。
还记得,大概是八十年代还是九十年代的时候吧,几个同学在一起聊天,有一位同学说了一句,她说其实要想学到东西,是要不耻上问的,当时这句话让我很觉震撼,那时只知道“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同学说,你要想学到知识,不就得向比你懂的、学识在你之上的人问吗,我想,这话真是太对了。
从此之后这句话就烙在我的心里了,每每向术业有专攻的人请教,每每向走前了一步的人学习,我都会想到这句话,我都会想,我这就是不耻上问呢。
成语不耻下问,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其实,很多时候,向比自己地位高比自己有学识的人请教,会更不好意思,会怕别人觉得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所以,不但要不耻下问,更要勇于不耻上问。
要学习新的东西就少不了问,问是学习的一个部分,遇到疑问,通过各种方法解决疑问也就是由问到学,学得好了,就转化为学问了,学问学问,通过学通过问,才有了学问。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说我们总能从别人那里学到东西,好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要学,不好的东西,也要有认识并对照着加以改正,这也是以人为镜的意思,对照不好的东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小孩子最喜欢提问题了,很大一部分知识都是他们主动提问问出来的,人长大了,反倒不那么容易提问,有时候闷头苦学抵不上别人的一两句指点,所以,该问的时候还得问。
有一种问,是被问,有的人特别能提问题,在你回答他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会又生出一个问题来,真是问题套着问题,让你“自顾不暇”应付不来,还有一种质疑似的问,不管你说什么他都要反问,好像你说的没有一句是对的,我觉得那种问题套着问题的,不是太无知就是故意捣乱,而句句质疑的这种,似乎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如此看来,有一些问,是并不能促进学的,自然也就与学问无关了。
最后掉个书袋(来自百度):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六一和橘子还有一个临时来串门的小伙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