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躲在字典里的生字 ⑵

(2012-05-23 21:40:49)
标签:

字典

阅读

笔记

随想

杂谈

分类: 随笔

翻看字典还真是蛮有意思的,还是随手随意的翻,这次翻到第200页,这一页也有意思,整页的21个字都是一个读音huang,并且都是第二声,这是不是说明这个读音的字是常用字呢,就像人的姓氏中的大姓。

排在第一的字是“凰”,这个字的解释在134页的“凤”字条下:“凤凰”,传说中的鸟王。又说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常单称做“凤”。这一条,整个一个传说,不大靠谱。

这一页,一眼看去,大半的字都带个“皇”字边的,这回,除了凤凰的凰是“皇帝”坐在中间的,其余,“皇帝”都是靠边站的了。

看“皇”字用的这么泛滥,再往前去查查这“皇”到底如何。皇,①君主,皇帝。②大(叠):皇皇巨著。③<古>同“遑”,④<古>同“惶”。第一和二的解释能够理解,这三和四就有意思了,“遑”:①闲暇:不遑(没有功夫)②匆忙(叠),“惶”是恐惧的意思。就是说皇帝是很不好当的,虽然是君主,最有权威,但总是匆匆忙忙少有闲暇,还总是惶恐不安。说来也是,若一国之君能常怀惶恐之心,也许百姓就有福了。

隍,没有水的城壕。这个“隍”字,大概是不用了,这种字在历史小说中会出现的比较频繁。

篁,竹林,泛指竹子。这一个字属多功能,又是竹子又是竹林,但还是很少看到实际用途。

这一页的字很好,一眼看去觉得都认识,至少,只要按有边读边的规律一读一个准,绝不会有错。如果汉字都那么简单就好了。其实,即使你会读,按偏旁读对了,你也未必知道它的实际意思,更不一定会正确的使用它。

比如“锽”,①古代的一种兵器,②形容钟鼓声(叠)。我们现在是不用这个字了,除非写与历史有关的事情,而这个“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兵器我们不得而知,字典上也没有描述。

又比如“鳇”,看偏旁知道是鱼类,但在生活中好像没遇到过,字典里是这么解释的:“鳇鱼,形状像鲟鱼,有五行硬鳞,嘴突出,半月形,两旁有扁平的须。”这种鱼能不能吃好不好吃,最大的鱼有多重都不得而知。

“璜”,一句话解释:半璧形的玉。这一句话告诉你“璜”是玉,形状呢是半璧形的,那么“璧”又是什么形状的呢,你再去查“璧”字条,就知道了。当然,对玉喜爱并有了解的人是不需去查这些的,我只是因为翻字典翻到这了,就说说,觉得挺有趣的。

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并不能把字的所有意思都解释清楚,它也就是个基础,是个敲门砖吧,如果你比较执着比较喜欢“追究”,那就得顺藤摸瓜的去查另外的一些什么“典”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