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躲在字典里的生字 ⑴

(2012-05-23 19:55:55)
标签:

字典

阅读

笔记

随想

杂谈

分类: 随笔

《新华字典》是我拥有的第一本工具书,因为学拼音早,所以很小就会查字典了,小时候喜欢看书,看到不认识的字都是通过字典来认识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只不过小的时候查一个字就记住一个字,后来,也就是中年以后吧,有的字是查了N次都记不住的,翻书阅读就会有重逢的时候,一看就知道是个“熟人”,却想不起来,嘴里还叨咕着:这个字查过的,查过的,怎么就想不起来呢。

中国的汉字总共有多少个呢?这个还真的不太清楚,只记得,小时候就听大人说,一个人学会了常用的三千个汉字就够用了。而我,因为喜欢查字典,自以为自己认的字很不少了,可看书的时候还是常常会看到生面孔。

最近在家呆的时间比较长,带回的几本杂志看完了,手边没有书,睡前就觉“无聊”,正好床头有本《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版),边拿起字典的时候边想,我随便翻一页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或不认识的字多不多。

随手翻到264-265页,(字典翻开左右两边这样摊开来其实是两页,但我喜欢把它叫一页)这一页有25个字,不认识的竟有7个。比如“闶”(kang四声)“高大”的意思,好像一直没见过形容高大用过这个字的,这个字的生命是不是没有了啊。又比如“栲”,这个字遵照有边读边的说法是可以读对的,也大概能知道它跟植物有关,但再看字典里的解释,就觉得还是长知识了。“栲树,常绿乔木,木材坚硬,可做船橹、轮轴等。树皮含鞣酸,可制栲胶,又可制染料。‘栲栳’一种用竹子或柳条编的盛东西的器具,也叫笆斗。”

看这一条解释,又觉得咱们的汉字有意思了,栲,是树,但用竹子或柳条编的器具却叫栲栳,明明跟栲树没关系嘛。

还有“匼”(ke第一声),第一种解释是古代的一种头巾,第二种解释是“匼河”,地名,在陕西省芮城。这个“匼”字极少见,怎么跟纺织物有关呢,最早是出产于匼河地区的一种头巾么?看来《新华字典》在给出读音上是可以了,但有的解释反而给你更多的疑问。

还有一个同音字“砢”,在字典里这个字的解释是:“<方>【砢碜】-寒碜,难看”,可见这个字不能单用,要和“碜”组成一个词。难道老祖宗造字的时候不是造字而是造词么,不过这个词我是很熟悉的,这正是我们老家的方言,若说谁长的不好看长的丑了,就说这人长得真砢碜,要是字写的不好,也会说这字写的真砢碜。没想到一句方言还正经有字(词)为证的呢。

看了这些生字,就想,也许这字典里绝大多数的字我都不认识吧,又翻到字典的最前边看它的“修订说明”,第五条说“修订后的字典计收单字(包括繁体字、异体字)10000余个”,若按认识3000字就够用来说,可不是连一半都还不到么。

其实一直都很喜欢我们的文字,觉得它们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有趣的组合着,为我们展现着各种不同的画面,它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文章,它有记录和传承的功能。虽然我们最初始的学习就是认字,但我们却不能把它们全都认识了,虽然我们几乎每天都和它打交道,但还是常常遇到生面孔,甚至还连一些老朋友都忘记了。我觉得,翻开字典,就可以结识新朋友而不忘老朋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