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札之《读者2012.3》
(2012-05-21 14:52:40)
标签:
《读者》阅读笔记随想杂谈 |
分类: 阅读札记 |
张丽钧《这个星球有你》:“我不知道那些津津乐道‘血酬定律’的人该如何从学术的角度解读彭先生的行为,我不知道哪个聪明人能有本事为彭先生的发抖和流泪标价。《博弈圣经》上说:‘生存的游戏就是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间的博弈。’利己的人喜欢用‘本能’为自己开脱,利他的人却不好意思用‘本能’给自己贴金。而‘本能’,是生命所接受的教育总和在某个瞬间的大暴露。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一听到‘讲座’,第一反应就是酬劳,而彭先生一看到别人受苦挣扎,拯救的欲望立刻就主宰了他的生命。”
“我决意充当那个可有可无的会议的叛逃者。
我决意把多年淘得的教育经验悉数献给西部。
我发给彭先生的短信是:‘这个星球有你,我多了一个微笑的理由。’”
我常常被大慈大悲所感动,也常常因一些微小的事情所动容,但我知道我自己的行动力是比较差的,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很有限,所以对那些为他人而奉献自己的人,我更敬佩他们。
莫小米《咫尺天涯》:在信息不通的年代,多少人因时空隔绝错失了一生。今天好了,有电话,有短信,有微博,有网络视频,天涯咫尺不再是神话。2011年2月,新西兰克赖斯特发生里氏6.3极地震,震后第一时间,中国广州的一位父亲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女儿身处一栋垮塌的的大楼下面。她在电话里说:“爸爸,我快不行了,这里发生了大地震……你们要保重……”电话沉寂了,女儿在废墟下渐渐死去。
传统社会的悲剧在于望穿秋水,花落人亡两不知;信息社会的悲剧在于眼巴巴地看着、听着爱人、亲人遭难,五内俱焚却无计可施。以为天涯咫尺,咫尺却仍在天涯。
信息不发达的社会,靠鸿雁传书,有一种期盼有一种念想,虽不能经常见面不能很快的收到信函,但心中满是“天涯若比邻”的情义。我们这一代人的青年时代还是靠书信来传递信息的。
然后就进入了信息时代,刚刚可以用手机发短信的时候,我的老父亲看那些孩子不停的发来发去,在饭桌上也“眉目传情”,就说:这是当面传纸条啊。说的多有意思,这样的传递信息是因为咫尺呢还是因为天涯。
去年我生日的时候,在国外的侄女给我发来短信说生日快乐,这种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式真的是将天涯变成了咫尺。
莫小米说的那种“咫尺却仍是天涯”的情况是最令人痛心的,其实,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发达的信息科技是让我们有得也有失的。
《只有宽容才能和解》这是笑蜀看完《图图传》之后写的一篇文章,介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斯蒙德·图图,“不敢说图图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领袖,但说他是其中之一,那是一定不会错的。他的伟大,当然主要是精神上的伟大、道德上的伟大。这尤其体现在他主导的‘真相与和解’进程。
南非的成功转型,跟两个人有关,一个是曼德拉,一个是德克勒克。但是他们之外、他们之上,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图图主教。
通常认为南非转型是和平转型,其实不尽然。在德克勒克宣布取消党禁、释放曼德拉之后仅仅4年间,从南方到北方,从首都到乡村,至少14000人死于各种暴乱。”
文章中说南非没有走上歧途,最终走出了仇恨和暴力互相刺激的恶性循环,主要是因为图图。“那么,图图拿什么去搏击风云?凭什么力挽狂澜?无他,唯有人性唯有爱。”
图图忠告:“难道狗咬你一口,你也咬狗一口?我们为什么不能采用一种永远都会为之感到骄傲的方式?”
有时候人们在想取得某种胜利的时候要想达到某个目的的时候,会无所不用其极,会不择手段,之后还自我安慰说是出于善意,也许,结果确实是“好”的,但是过程却并不好。难道,真的就没有好的办法么,难道,我们真的不能“采用一种永远都会为之感到骄傲的方式?”
“采用一种永远都会为之感到骄傲的方式?”这句话说的多好,我想,关于图图,应该有更多的了解,关于《图图传》,应该找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