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个人、一个团队和一个品牌——张梅霞《童媒突围》序
(2011-08-08 18:34:23)
标签:
转载 |
分类: 斯人难忘(一) |
一个人、一个团队和一个品牌
——张梅霞《童媒突围》序
朱永新
《小学生拼音报》的前身是《晋南拼音报》,是在山西运城成长起来,现在已经走向全国,甚至走出了国门的一张报纸。
这张小学生的报纸,一直牵动着我的心,我一直关注她的发展。
这是缘于一个人。2007年,新教育年会在运城召开,《小学生拼音报》的主编梅霞同志忙里忙外,给予会议许多帮助。被她的精神所感动,我为她的报纸写了两句话:“童书,是最美妙的种子;阅读,是最幸福的生活。”
2009年,新教育实验现场会在山西绛县召开。那两天雨雪霏霏,天气非常恶劣。《小学生拼音报》的主编梅霞同志又一次出现在现场,听课、采访、拍照,为大会提供了很多方便。她穿着厚厚的棉衣,带着帽子,脸色赤红——后来我知道她是带病来开会的,并且坚持到最后。梅霞就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爱屋及乌。我也因为梅霞与报纸结下了缘分。
一晃几年,《小学生拼音报》已经过了她的50岁生日。在我们国家,能够存在50多年的报纸不多,少儿报纸尤其微乎其微。它的生命力何以如此强大、坚韧?50年来,它做了哪些事情,走过了哪些拐点?50年来,它沉淀了哪些本质,传承了哪些基因?50年来,它迎向一个什么方向,追求一个什么目标?近年来,它每年都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公开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的优秀报刊目录,并且获得了很多大奖,其中的奥妙又在哪里?我一直想解开这个迷。
这个谜团终于被解开。最近,梅霞同志把她的《童媒突围》的书稿拿给我看,看了之后,我一下子找到了答案。这一切,源于梅霞同志的果敢和大气,源于她的才思和才情,源于的执着和勤奋。
《童媒突围》是一本细腻而流畅、生动而感人的教科书。它不只呈现结果,还披露过程;它不只清晰轨迹,还挖掘意义;它不只表现团队,还凸现个体;它不只提出理论,还提供案例;它不只让我们看到理性的价值,还让我们看到情感的力量。从不同的层面,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内容——本真的人,真切的话语,真实的事例。相信每一个人读了此书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些为了理想而坚持、坚守、坚定不移的人永远值得感动和尊重。
《童媒突围》是一部品牌史。虽然这之前也有过个别研究童媒的图书出版,但是这部书有它非同一般的个性和力量。它是理论书,又具有理论书没有的情感魅力;它也叙事,但是具有叙事体所不具备的系统的操作实务;它从童媒研究出发,视野又极为宽阔;它是一部品牌锻造史,又是一部童媒人开疆拓土永不止步的奋斗史;它注重提供团队成长的案例,又凸显了个体张扬与内敛高度协调的精神气质……从这部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品牌的过去、现在,还有未来。
让我感慨的是,全国有万余种报刊,少儿报刊只有二三百种。平时,我们看到了大报名刊巨大的影响力和广告份额,很少能看到,似乎处于“弱势”的少儿报刊的读者群其实远远大于那些大报名刊——二三百种少儿报刊服务于全国三亿多少年儿童,而这些小读者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将是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梅霞同志和她的团队,显然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艰难的“突围”过程中,他们坚持把对儿童一生成长负责、对国家和社会未来负责的意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不急功近利,不迎合媚俗,不粗制滥造。他们坚定不移地走在前人开辟的道路上,一点一点地把自己的东西种下去——亲子共读的种子、提前读写的种子、主动探究的种子、自主学习的种子、快乐成长的种子,还有探索的种子、创新的种子、责任的种子、信念的种子、理想的种子、合作互助的种子、幸福与爱的种子!我们相信优良的种子本身具有抗挤压、耐击打、见缝扎针、在风雨中成长的顽强的生命力,我们相信优良的种子必定繁育出辽阔的庄田或参天的森林。目前,儿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儿童的知识产品、文化产品、精神产品的质量,也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我们相信,只有像拼音报这样追求零差错、高品质的报刊,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让我感慨的是,在我国传媒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少儿报刊遭遇的竞争和压力如此巨大。童媒人每前进一步,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然而,他们选择了坚持,选择了坚守,选择了坚信。我不是感动于他们的拼搏和奋斗,我感动于他们在挫折和逆境中始终保持了理想、信念和追求。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勇于牺牲,勇于付出,而且,勇于反思,勇于批判,勇于革新和创新。他们在看起来很小的产业里所做的努力,体现出来的是很大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他们始终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让我感慨的是,在喧嚣和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这些一直在行走的童媒人秉持了自己的纯真、质朴和激情。他们是那么敏感,那么细腻,对每一缕风每一丝雨每一朵花开和每一声鸟鸣,都生发出新鲜的感受和深沉的体味;他们是那么青春,那么浪漫,对每一次出发每一次归来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站起,都表现出飞扬的激情和刻骨的珍重;他们是那么的热情,那么的理性,对每一次变化每一次改革每一次扬弃,都投注了深刻的思考和深情的拥抱……虽然我们隐隐约约看到了碰撞、反弹和泪光,但是,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交融、汇聚和欢笑。而这些,正是一个团队蓬勃的精神和可亲、可爱的风貌。
让我感慨的是,作为一名领军人物,梅霞同志不仅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而且身体力行,处处注意给队友以引领。她总是和她的伙伴在一起——像朋友,敞开肺腑交流;像师长,毫无保留指导;像父母,语重心长教诲。手把手带业务,心连心渡难关——她付出的,不是时间,不是心血,不是情感,而是全部。她做了七年的一把手,把拼音报从44岁带到51岁。这七年的路程,不是这几十万字所能体现出来的。这是精神,还是品格,更是胸怀。
同样让我感慨的是,梅霞带领的这支团队,在山西运城这样一个小地方,不仅能够坚守生存下来,而且活得如此精彩干的如此出色。我认为,这是一支把机遇视为财富,把成长视为使命,把付出视为收获的队伍。对教育的赤诚对孩子的热爱是他们发展的强大力量。这样一支队伍,也许微小,但绝不弱小;也许会遇到很多困难,但绝不会被打倒;也许他们的理想之光目前只照亮了一部分人,但是我相信,这种光亮终会像阳光一样泽惠所有的儿童。因为,他们会有越来越多的同行者。
更加让我感慨的是,梅霞和她的团队,一直关注着我的事业。民进中央在贵州毕节金沙县对口支持,梅霞二话没说,就给当地小学生免费赠送报纸。她一直关注和参与新教育实验的事业,为我们摇旗呐喊,为我们鼓劲加油。边远地区的新教育实验学校,有困难她总是尽可能给予支持。她的博客,经常有新教育的文字,新教育的进展一直在她敏锐的视野之内;她也对我说,愿意成为新教育的伙伴,和我们一起携手共圆新教育之梦。
恒久的专注孕育成功。这是《小学生拼音报》的发展经验,也是拼音报人这个具有钉子精神的童媒团队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为他们骄傲,也为他们高兴。走出来,是成功;走出风采,是魅力;走出成就,是大智慧。
祝福他们,永远向着明亮那方——
明亮那方有无限的希望!
(序言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