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93年8月进入报社,从最基础的校对工作开始做起,1997年开始担任中层干部,2003年被聘为副总编辑,2004年8月走上总编辑岗位。到现在为止,我在报社工作了18年。18年的工作经历给了我一些职场生存、发展的经验,在这里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首先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在压力中磨练自己。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的事情会有很多,除了本职工作,还有分外工作、突发事件,以及领导或同事交办的临时事情。本职工作当然应该尽全力做到尽善尽美,不能尽善尽美,也要达到单位的要求。有时候会觉得单位制定的指标不符合实际,但是只要尽力去做,即便是没有完成指标,也会有额外的收获。对于非本职的工作,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要考虑为什么会有这件事情,为什么会摊在自己身上,躲得过去躲不过去。如果这件事是利于报社或利于别人的事情,因为领导或同事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人品交托给自己,没有人比自己能做得更好,就愉快接受。一旦接受,就当成自己的事情全力办好。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应人事小,误人事大。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人的素质和能力往往是在处理各种杂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编辑报社内刊,出黑板报,给小记者上课,给中高年级版和教学版创刊做策划,给领导写讲话稿,撰写报社对外的宣传稿件,跑市场搞发行,做策划拉广告,做书卖书……还有给同事、朋友写演讲稿、竞职报告、店铺广告,给实体的老板做策划、写工作总结、培训员工……回头想想,没有一件事情会是白干的。给单位出力领导和同事会看在眼里,帮朋友忙朋友会记在心里。就算是无经济回报,你收获的情谊和能力也是你宝贵的财富。一个人越肯做事,找你的人越多,你的人脉越广,机会越多,财富空间越大。不肯为单位和朋友付出的人,当好的机会来临时,没有人会想起你。
除了做事投入、认真,我的第二个体会是要注重团队。注重团队要认同团队,热爱团队。如果做了干部和领导,还要善于建设团队,使你的团队构架合理,职能发挥得好;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让它有强大引力,让团队成员感到精神的愉悦和不断的成长。要带好一个团队,你本身要具有强大的磁场,能够影响和激励部属。2002年我做了低年级版主编以后,我们部门就有比较完善的部门文化手册,有宗旨,有使命,有工作理念,有行为准则。我们定期交流,一起休闲娱乐,大家互帮互助,团队黏性很高。对于不具备团队精神又不学习不成长的人,我会用自己的方法让他离开,重新吸纳新的血液。会做事的人比较优秀,会带团队的人能使很多的人变得优秀。每一个做领导或做干部的人,都应该在这方面对自己有比较高的要求。
我的第三个体会是,在团队中生存要善于不断地打开自己。首先是在团队内部不能封闭自己,要学习和部门同事,和其他部门,和上下游岗位,和合作单位进行交流和对接,能够以较好的方法解决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和冲突。我在低年级版编辑部的时候,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发行员写稿、组稿的政策,并且定期汇总、反馈、表彰;每个学期,我都会召开编、印、发的联席会议,让大家在碰撞中形成共识并签下履职尽责的保证书。对内如此,对外更要如此,外部的空间更大,机会更多。一开始做主编,我就有明确的思路和措施,不断扩大对外合作。外聘编辑,与工作室合作,与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合作,与全国少工委合作,与李行健先生的语言文字专业团队合作等等,都开始于我做低年级主编那两年。单打独斗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合作中的双赢和多赢是发展的前提。
我的第四个体会是,最好的赚外快方法是赚单位的钱。一个年轻人要生活,要成家立业,没有经济基础不行。特别是对像我这样的农家子弟来说,一针一线一碗一筷都要靠自己去积累添置。我刚开始工作时一个月工资是200块钱,后来做了主编也不过是一千七八,而且有百分之三四十是当月不发年底考核后按比例兑现的。当时单位集资建房款是五万多,现在看来是很便宜的了,但是当时我们几乎是全部外借。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外债怎么还?我考虑过跳槽或做兼职,后来发现,其实单位里就有很多赚外快的途径,比如发行报纸,比如卖书,比如拉广告,比如在其他媒体上发表报社信息挣奖金等等。我们家的电脑和空调,就是用我们两口子爬格子换来的稿费和奖金买的。我操作过三个广告,一个是中国死海,一个是启智拼音挂板,一个是顶益集团的小虎队干脆面。除了死海的广告有领导支持,其他两个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做编辑的空间其实很大,因为你的工作和岗位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赚单位的钱的好处就是,一,你不游移和纠结,你的工作和赚钱不矛盾;二,你赚了钱,单位也发展了业务,对单位也是贡献;三,你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经营经验,对在单位将来的发展有好处。
认真做事,注重团队,善于合作,经营生活和经营事业捆绑起来,自然而然你的绩效会得到提升,创新和成长就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