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吗?
小时候,我经常有大片大片的时间在田野里待着。早晨清新的光影里,正午直射的阳光下,傍晚的薄暮暧暧中,我常常屏声静气,聆听那些美妙的声音:玉米拔节的噌噌声,豆荚爆裂的噼啪声,棉苗喝水的汩汩声,熟透了的果子从树上跳下来的嘭嘭声……还有小雀儿的呢喃,虫子的低语,青蛙的鸣唱……
那是些多么醉人的声音啊。
我知道,那都是成长的声音。
那是最庄严的,最值得尊重的声音。
因为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最庄严、最值得尊重的事情。
《小学生拼音报》创刊50年了。
编辑中心的同事们翻检了历年来的报纸,精心荟萃了这样几套书:《新经典少儿童话》《新经典幼儿童话》《新经典小学生智慧故事》《导读导写小学生优秀类型习作》。当图书的大样放到我桌子上时,我突然感觉到又回到了童年。
我的耳边,想起那些小时候常常萦绕在耳边的声音。
那些成长的声音。
50年里,我们亲爱的作者朋友,陪伴我们一起成长。
书里收集的,不是他们的作品,而是他们成长的声音啊。
50年,足以让一个孩子从未开蒙到知天命,足以让一个青年从而立到耄耋,足以让一个识字不多的小学子成长为巨笔如椽的一代大家啊。
我们怎能不把他们一路之上的珠玑之作收集起来呢?
我们感激他们能不改初衷,坚持为孩子创作;我们感激他们能如父如兄,一路与我们同行;我们感激他们,远离浮华喧嚣,朝圣文学之梦;我们感激他们,不为流俗所扰,力行品质创作。
“新经典”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一种推崇,一种祝福,一种责任。
毕竟,经典不只要传播,更需要传承。
经典,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经典,不是僵化的,而是鲜活的;经典,不仅是传统的,而且是发展的;经典,不只是作者的思想呈现,更重要的是能扩大、激活、丰富读者的生活体验、认知体验、生命体验、成长体验。我们相信,50年来沉淀下来流传下来的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一定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超越那些浮光掠影,成为伴随一代又一代孩子健康成长的真正经典。
50年里,我们可爱的读者朋友,陪伴我们一起成长。
书里收集的,不是他们曾经读过的作品,而是他们成长的声音啊。
50年,小孩子成了大人,大人成了老人,老人白发苍苍而童心不泯,就是因为,因为他们热爱阅读,热爱文学,热爱生活——所以他们一生不断成长却始终葆有不老的心灵,朴素而高贵的精神。
书里收集的,不是他们曾经的习作,而是他们成长的声音啊。
50年,我们看到,如今桃李满天下的那个人,当初也是惹老师哭鼻子的臭小子;如今的泰斗级的学者,当初的考卷上也有不少的红叉儿;如今沉稳持重的老先生,当初也用足球撞破过邻居的玻璃。
50年岁月更迭,而关于童年的记忆却依然那么清晰;50年世事变迁,不变的,仍然是那副赤子情怀。
也许刻画成长的途径有很多种,而我们坚信,唯有读写,是记录心灵的最经典的方式。
因为读,我们丰富而感性;因为写,我们深刻而理性。
读,扩大了我们的视野;而写,延长了我们的生命。
这是我们50年来一直推广读写的原因。
所以,50年里,我们有足够的信念和力量,一直在成长。
我们的报人在成长。你看,那发黄的一叠叠报纸间那微小得似乎看不见的名字啊,那不是名字,是一个一个我们曾经而永远的同事。
那一张张依然红彤彤的证书啊,那不是证书,是我们前辈一点一点的心血在闪亮。
那一摞一摞就要化为尘灰的稿纸上的墨迹啊,那不是墨迹,是一盏一盏昏黄的烛火、台灯、日光灯疲惫而坚持的投影。
所以,50年里,我们的报纸有足够的支持和信心,一直在成长。
从最初的注音、识字,到后来的提前读写,从曾经的提前读写,到现如今的自主读写、主动学习,改变的,不只是口号,更是追求。
也许我们只能伴孩子一程,但是我们追求的,是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这短短的一程里,我们要给予孩子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的品德坚实奠基、心灵丰富扩展、想象自由飞翔;是让孩子实现由博学到笃行,由期待到批判,由接受到创造的飞跃。
我们想给予孩子的,是对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从这套书中所选的作品中,我想,你可以看出我们的用心。
从这套书中所选的作品中,我想,你可以听出我们、我们的作者、我们的读者50年成长的声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