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快?更高?更强?
——一条标语引发的思考
就在同一个二年级的教室里,我看到了这样一条标语:今天我比别人快一步,明天我比别人高一头。
我的心,为之一颤。
就是为了这个“快”啊。
幼儿园的宝宝,本来没有学拼音与识字写字的任务,可是,在很多幼儿园的大班里,老师们在认真地教授着这些内容。有些比较正规的幼儿园没有设置这些教学内容,家长们就在节假日把孩子送到一些补课班去学。可怜我们的宝贝,在幼儿园就开始了上补习班。
幼儿园上了一年级的课程,一年级的老师感觉到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内容,就会加快教学进度。那么,有些家长怕孩子跟不上这种进度,又送孩子去补课。不送孩子补课的家长呢,就会被有些老师暗示,你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慢,得让他赶上来。如此恶性循环,孩子们从幼儿园到高中,得一直把补课进行到底。补习班辅导班如此盛行,就是迎合了人们“快”的心理。
在这种“快”鞭子的驱赶下,教育成了一种怪胎。
一方面,家长们在批判这种教育风气,另一方面,又心甘情愿地为这种风气推波助澜。
家长的负担重,不是在交学杂费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免除了学杂费。
高额的费用,交给了社会培训机构或者开小班的老师。
人们不禁要质疑:要学校做什么?要老师做什么?
在我小时候,补课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最多,学得比较慢的学生,老师会在放学后多留他一会儿。
至于考试,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一次我提到了考试,我的母亲说,学生考试,就像庄稼人收麦子一样。麦子熟了,拿上镰刀去割就是了,有什么好怕的。
至今,我都没有忘记母亲这句朴素的真理一般的话。
教育本来有它的规律,课程标准是在深入研究了学生每一阶段的生理心理智力特点后制订的,可是,统统被打乱了。
孩子们成了反季节蔬菜,被各种各样的大棚和肥料催熟。
教育被“效率”驱赶,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小时候,我总是不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
现在我终于明白,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能够像种庄稼一样,向每一个日头影儿要速度和高度。
我好想说,教学的节奏,慢一些,再慢一些。把节假日、星期天还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去玩,去疯,去做他们那个年龄想做的事情。让他们去公园,去野外,去看蚂蚁上树,去听小鸟唱歌。毕竟,学习知识不是成长中唯一的任务。跟上就好,没有必要让他们快,更快,最快。
而“高”呢?
这个“高一头”又是指什么呢?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目标是什么呢?
就是要培养那些一心想比别人“高一头”的人吗?
比别人“高一头”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享受更多更好的社会资源,意味着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经济财富,意味着拥有更大更宽泛的支配权利?
听说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他的儿子是总统,记者采访她,说她养育了一个最优秀的儿子。这位母亲说,我的另一个儿子,更优秀。
她的另一个儿子,不过是一个园丁。
难道说,做一个称职、快乐的园丁,就不如做一个总统幸福吗 ?
难道说,一个园丁,就一定比一个总统高贵吗?
孩子成绩不好,家里很多人都为他担忧,发愁他将来能做什么。
他的爷爷说,抬轿子的,总比坐轿子的多。
问题是,很多人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坐轿子而不是抬轿子。
几年前,我的同事问一个幼儿园的小女孩,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这个小女孩嘴巴一撇,说,做一个平常人呗。
我们立刻晕倒。
事实上,连孩子都知道,做一个平常人,更容易获得快乐与幸福。
而更高,意味着更大的风险,更辛劳的付出,更少的自由空间与私人时间。
疾风过后被摧倒的,往往是参天大树。而那些柔韧的小草,仍然能挺起它们的并不强壮的身躯。
当然,这个社会需要栋梁之才,需要擎天之柱,可是,也需要无数普普通通然而踏踏实实的民众啊。
更快更高,其实就是家长的一个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
到底是我们做家长的在要强,还是孩子在要强?
教育不是竞技场,我们不能用更快更高更强来要求每一个孩子。教育应该是全民健身运动,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就可以了。
慢一些,慢一些给我们的孩子灌输我们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吧。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地、从容地、自主地选择他们的人生目标。
我们只是要让他们知道,在春天的花园里,有高大的乔木,有矮小的灌木,有芬芳的花朵,有清雅的绿叶,有枝头鸣叫的俊鸟,有爬行在落叶下的毛毛虫……它们都是这个花园的主人,是这个花园不可组成的一份子。它们以不同的方式生存,各自享受着不同的生命只乐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