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当做主要任务,其中“听”放在首位,看来会“听话”多么重要。可是,我发现,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把“读”与“写”看得比“听”和“说”重得多,我想,长此下去,不仅是语文能力结构有问题,而且,说得严重些,会酿成人生的灾难。
日常交往最普通的交际与沟通的方式是听和说。中国人骨子里天然带有“君子”的风范,说话讲究含蓄、婉转,不喜欢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就像那个美国人史密斯在他的《中国人的性格》里所说的那样,中国人喜欢拐弯抹角。所以,在中国,学会听话更是生存的首要前提。
学会听话,首先就要学会听“话外音”,听弦外之音。
譬如说,如果对方认为你很较真,他一般会说你很认真。
譬如说,如果对方认为你是一根筋,他一般会说你很执着,做事有韧性。
譬如说,如果对方认为你能力上有问题,他一般会说你很有才。
譬如说,如果对方认为你没有原则,没有立场,他一般会说你是个好人。
如此等等。我们身边总是有许多人喜欢把批评当表扬来做,让别人“如沐春风”,飘飘然也。而且,让别人感觉很好只是一句话的事儿,又不费金花银的,何乐而不为?况且,让别人骄傲,相对就等于自己谦虚、进步,多好的事儿呀。所以,如果你对自己负责,你就要学会正话反听。
譬如说,如果有人总是说你聪明,你就要考虑,你是不是给人的印象是头脑活络,靠不住。
譬如说,如果有人总是说你谨慎,你就要考虑,你是不是过于胆小,缺乏魄力。
譬如说,如果有人总是说你疼老婆,你就要考虑,你是不是对父母不够好。
譬如说,如果有人总是说你知识面广,你就要考虑,你是不是不够专业。
……
不能说人大多很虚伪,只能说,不想得罪人是中国人的通病。再者,有多少人能做到“闻过则喜”?竖的好吃横的难咽,大多数人都爱听好听的话。老祖宗告诉我们,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可是,现代的一些“师傅”常常教导我们,把赞美别人当成美德,对孩子要进行“赏识教育”。一来二去,“把人往死里夸”成了人际交往的一个范式。
我亲眼所见好多人在盲目的赞美和夸奖中把很小的一个“优点”一步一步走到极致,结果把优点无限放大成缺点,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被周围不负责任的人夸死的!
所以,人一定要明白,哪些人的话该听,哪些人的话不该听;哪些人的话能听,哪些人的话不能听;哪些话一定要听,哪些话一定不敢听。
所以,做人一定要具备“五日三省吾身”的品德和精神,不管别人如何夸自己,自己要通过反思明白自己值几斤几两,能吃几碗干饭。
当然,听到表扬的话,我们要心存感念,不要因为我说了上面的话,那么,表扬或赞美我们的人就都成了虚伪之人。大多数人是出于鼓励而赞美的。听到批评的话,难听的话,甚至攻击的话,我们更要心怀感激,因为,对方让我们知道哪里是我们的软肋。
能对自己直言批评的人,不外乎三类:亲人、领导、诤友。他们自觉对你负有责任和义务。
所以,如果有人掏心窝子对你指出你的缺点和毛病,你应该感到幸运和幸福——说明你被关注和关心,而不是被淡漠和放弃。如果很少有人对你提出批评,你就要警惕,就要有危机,就要从你受到的赞美中寻找你的缺点和不足。
所以,我到了四十岁,才明白,学会听话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