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上海:用报纸上课

(2009-12-12 10:44:50)
标签:

上海

小学语文

媒介素养教育

小学生拼音报

教育

分类: 边走边唱
           ——《小学生拼音报》导读示范课暨科学发展 
                     办报理念交流座谈会在沪隆重召开
      (本报讯 记者孙爱霞)2009年12月9日,《小学生拼音报》导读示范课暨科学发展办报理念交流座谈会,在上海市金山区第一实验学校隆重召开。本次座谈会由小学生拼音报社和上海市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联合举办。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吴立岗先生、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吴忠豪教授和上海市小语会秘书长冯寿鹤先生等专家亲临会场指导。
      座谈会上,上海市塘沽学校优秀教师魏莉娟执教观摩课《读报的乐趣》,吴立岗、吴忠豪、冯寿鹤等专家逐一进行了评课,对小学生拼音报社在全国首家进行少儿报刊导读进行了高度评价,称这不啻为一场媒介素养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素质教育的开创性探索。上海市金山区100余位老师聆听了观摩课,并与专家进行了现场交流。本次座谈会在激发孩子读报兴趣和探讨扩大孩子知识面、阅读量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我报副总编辑李军和主持人小鱼姐姐与各位专家、一线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进一步坚定了我报开门办报、切实服务读者的办报理念。
     转自《汉语拼音网》(http://www.pinyinbao.com)

http://www.pinyinbao.com/UserFiles/Image/20091211/20091211_75494156.jpg

http://www.pinyinbao.com/UserFiles/Image/20091211/20091211_1709495393.jpg

 

附:《读报的乐趣》课堂教学赏析

 

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

                                 张丰     

 

 转自博客《海上无为轩》(http://wuweixuanzhuren.blog.163.com/blog/static/120725695200911992254699/

今天,我校举行了隆重而有别开生面的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与以往教研活动不同的是,这次研讨的课型是全新的尝试,执教者为上海市塘沽小学的魏莉娟老师。在上海,二期课改的理念已经在基层学校中深入人心,各区县均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方面的尝试,这是对二期课改精神的实践化,我区在这方面起步相对较早。当然,从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毕竟还在探索的过程中。一方面,从课型的角度来说,仍倾向于语文性,课外阅读再如何延伸还姓语,这有其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从内容的选择角度来看,更偏重于经典著作的品读,这尽管有其导向性的优势,但操作起来却是有相当难度的,在推进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校际之间的差异性,具体就表现为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甚至师生之间对文本把握的不确定性。由于是经典的著作,它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对经典的解读也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对于经典的把握是有难度的,教师对于经典的把握亦是难以同一的,如此一来,只能以一种比较宽泛的标准来引导学生如何去接触经典的东西,这种收效其实是甚微的,学生的阅读兴趣难以普遍提高,最后仅仅成为一个任务。基于这样的背景,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真正引导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便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老师的课可谓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上了一堂恰当的课。说是一堂恰当的课,我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        老师的课是有意义的。先抛开课程本身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开展不谈,就说这样一堂以读报为抓手,来引导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确是值得首肯的。首先,从文本的选择上来看,魏老师选择学习的对象是报纸。我们知道,报纸和教材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其更能直观性和及时性,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相比之下,教材就显得有些滞后,同经典的著作相比,清新活泼的报刊短篇似乎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对报刊文本的把握也相对会少许多分歧,从这个角度考虑,魏老师的选择的确是有其独到考虑的,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尝试虽算不上独创,但站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上说,也算是别具一格的;从课型的塑造这一角度来看,魏老师是花了一番心思的。毕竟课外阅读的教学不像一般的课堂教学那样,有一定的模式可依,范围愈宽泛,其实愈难把握。怎样将读报这样一个似乎很大的一个面能有效地融合到35分钟里面,并且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讲,艺术总是遗憾的。教育其实亦是如此。我想魏老师也明白个中道理,无论做出怎样的课型设计,都是有其局限性的,无论设计的中心偏向哪个方向,都是有缺憾的,但十全十美的是不存在的。于是魏老师在课型上,最终还是选择了让课姓语。这种选择是有其道理的,首先是课堂教学的需要,让课外阅读更有语文味本身并非坏事,因为二者本身就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外阅读的对象只不过是语文更为广泛的一个载体,它是没有经过提炼的教材,因此将这种课型上出语文的味道来也非有一定功力者可以驾驭的。其次,从教学的组织上来说,毕竟要达到既定的目标,以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来处理课外阅读教材的教学脉络似乎更为清晰些,从听者的角度看,也不会显得太突兀、太零散、太云里雾里。

二、        老师的课是有效果的。与会著名专家吴立岗教授用三个词来评价,我觉得是很到位的:切实、朴实、扎实。吴先生是分别从三个角度对这堂课做如此评价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堂训练。的确,魏老师是按照课前既定的目标,逐步推进课堂教学,虽然没有高潮,但正堂课却令人如沐春风,无娇柔做作之感,学生们也以其淳朴真挚的语言行动很好地配合了老师,尽管并非如有些展示课比赛课那样多次打磨之后那样顺,但却是很和谐的。先谈话引入,说说除了课本,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信息。学生的思路一下被打开,很常见的语文开门见山的谈话引入模式,平淡无奇,但很有实效。学生很快被引入到今天教学的内容上来,学生说网络,说电视,说课外书,自然也说到了报刊。接着,教师并没有很着急直接进入课题,而是继续引导:你从报刊上看到过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的思路集中到了报刊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了读报的好处,初步感受到了读报的乐趣。教师出示课题:读报的乐趣。水到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将教学分成两大块:了解报刊版面、掌握读报方法。这些都是读报的关键,可以说,这做的是读报的基础工作,教师的出发点,着力点是学生习惯的养成,兴趣的培养。这样的设计其实是很有风险的,弄不好就成了知识的灌输。但教师在具体的处理环节却显得很灵活,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整个环节,学生的参与率较高,特别在掌握读报方法这一块,教师着大力加以引导。教师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在认清报刊版面的前提下,会浏览,会有选择性地阅读,会有目的性地摘录。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锻炼,兴趣热情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最后,教师用自己编写的一首儿歌收尾,学生意犹未尽。教师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投稿,希望学生的名字能出现在报刊中,做报刊的好朋友,做报刊的小主人。

无华丽的辞藻,无绚丽的表现,一切在平淡中默默地结束了。正如一位与会专家所说,也许这还是一种并不成熟的尝试,肯定有不同的声音,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魏老师勇敢地上了,我们得感谢她。是的,我认为这是一堂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堂课,因为这堂课的价值,并不在于课的本身,而在于课后留给老师们的广阔的思考空间。

 

                                                己丑初冬于海上无为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