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报刊编辑角色转型
要适应少儿报刊的这种竞争态势变化,少儿报刊社就必须进行编辑角色的转化。编辑角色的转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编辑由质量守门人变为品牌创建者。同质化竞争态势下,编辑只要按照栏目设置,做好组稿、改稿、校对工作,把好编校质量关就可以了。差异化竞争态势下,要求编辑准确把握报刊的宗旨定位、读者定位、特色定位,设计出自己的特色栏目、独家活动、新颖版面,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有强大生命力的品牌产品。编辑工作的功能增加了,任务加大了,创新性要求提高了。复制与改编不再作为编辑工作的主要方式,而原创性的、有利于促进经营的专题策划、活动策划成为编辑的核心工作。
同时,编辑由幕后的为他人做嫁衣者变为台前的品牌形象代言人。在传统的报刊经营中,编辑是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是淡薄名利的为他人做嫁衣者。而在现代的报刊经营中,编辑应为高调、活跃的品牌代言人。编辑应由幕后走向前台,由平面走向立体,由文案制作者变为研究者、策划者、宣讲着、组织者。编辑可以作为品牌栏目的代言人、品牌报刊的代言人、品牌活动的代言人,大力推广自身经营的产品。编辑要善于包装自我,敢于做名人,能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名编辑往往能够带动起一个名牌来。例如,中少社的知心姐姐卢勤,重庆少年先锋报社的雪姐姐罗德佳,他们上讲台,上电视,进校园,进社区,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不断提高自身和刊社的影响力,取得了显著地效果。
还有,编辑要由报纸内容的加工者变为经营项目的负责人。在传统的报刊经营中,编辑是稿件的组织者、整理者、加工者。编辑更多的是面对静态的稿件,做相对独立的文字工作。而在现代报刊经营中,编辑更多的是面对动态的市场,做协作性较高的统筹工作。编辑不仅仅是组织稿件,更多的是组织力量——组织专家力量、作者力量、市场力量、制作力量,加入到策划、包装、推广工作中来。编辑的背后,应该是一个一个的团队。编辑要善于调动起这些团队的积极性,为自己工作,为自己负责的报刊、经营的版面、承担的活动工作。编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制片人”、项目负责人,成为经营活动的核心和枢纽环节。所以,编辑在成为专家、杂家的基础上,更应该成为社会活动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