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有10位志愿者,参加了一次心理研究活动。
这10名志愿者先是被分别安排在10个没有任何镜子的房间里,并被详细告知了此次研究的方法:他们将通过以假乱真的化妆,变成一个面部有疤痕的丑陋的人,然后在指定的地方观察和感受不同的陌生人对自己产生怎样的反应。
接下来,心理学家们请电影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左脸颊上精心地涂抹上逼真的鲜血和令人生厌的疤痕。然后,用随身携带的小镜子使每位志愿者都看到自己脸上的疤痕。当志愿者们在心中记下自己可怕的“尊容”后,心理学家收走了镜子。
之后,心理学家告诉每一位志愿者,为了让疤痕更逼真、更持久,他们需要在疤痕上再涂抹一些粉末。
这些工作做完后,志愿者们被分别带到了各大医院的候诊室,装扮成急切等待医生治疗面部疤痕的患者。候诊室里,人来人往,全都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志愿者们在这里可以充分观察和感受人们的种种反应。
实验结束后,志愿者们各自向心理学家陈述了感受。他们的感受出奇地一致。
志愿者A说:“候诊室里那个胖女人最讨厌,一进门就对我露出鄙夷的目光。她都没看看她自己,那么胖,那么丑!”
志愿者B说:“现在的人真是缺乏同情心。本来有一个中年男子和我坐在同一个沙发上的,没一会儿,他就赶紧拍屁股走开了。我脸上不就是有一块疤吗?至于像躲避瘟神一样躲着我吗?这样的人,可恶得很!”
志愿者C说:“我见到的陌生人中,有两个年轻女人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她们穿着非常讲究,像个有知识、有修养的白领,可是我却发现,她们俩一直在私下嘲笑我!如果换成两个小伙子,我一定将他们痛揍一顿!”
志愿者们滔滔不绝,义愤填膺地诉说了诸多令自己愤慨的感受。他们普遍认为,众多的陌生人,对面目可憎的自己都非常厌恶,缺乏善意,而且眼睛总是很无礼地盯着自己的伤疤。
而事实上,在先前化妆的最后一步,心理学家并没有在疤痕上涂抹任何粉末,而是用湿棉纱把化妆出来的假疤痕和血迹彻底擦干净了。只是,他们没有把这些告诉给这些志愿者。
这一实验结果,使得早有准备的心理学家们也吃惊不小:人们关于自身错误的、片面的认识,竟然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他们对外界的感知。
这些志愿者的脸上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丝毫的疤痕。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他们将“疤痕”牢牢地装在了心里。正是由于心中的“疤痕”在频频作怪,才使得他们自己的言行、对陌生人的感受与以往大为迥异。
在现实中,我们每个人心中,纵然没有心理学家为我们设置的“疤痕”,但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疤痕”。可怕的是,这些心中的“疤痕”都会通过自己对外界和他人的言行,毫无遮掩地展现出来。
比如,如果我们认为自己长相丑陋,认为自己卑微无用,认定自己有种缺陷……那么,我们在与外界交往中,一定会在不知不觉间用我们的言行反复进行佐证,直到让每个人都认定我们确实就是那样的一个人。
这是路易斯•拉皮德斯在他的著作《写给年轻人》一书中记载的一则故事。
我想说的是,别人的眼睛往往就是一面镜子,我们从里面看到的,常常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印象或者感觉,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一个设定。
你认为你是幸福的,你可能就是幸福的;你认为你是美丽的,你可能就是美丽的;你认为你是失败的,你可能就是失败的;你认为你是孤单的,你可能就是孤单的。
也就是说,我们很可能(我不敢说一定)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自己!
还有,如果我们对其他人产生成见,认定他对自己是不友好的,那么,我们就会去带着这种感觉去与他交往,结果,我们得到了验证。可是,我们验证的,不是对方对我们的态度,而是我们自己的一种感觉。
所以,当一个人长期感到不公,感到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排斥,感到与他人难以融合时,一定要先检讨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的心上是否有“疤”。
人生是漫长的,人生的路或许是不平坦的,正因为如此,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多么重要!
你的心上有“疤”吗?不要让他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这样那样的烦恼。因为,我们本可以生活得很愉快,很轻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