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洪汛涛先生:洪汛涛与他的故乡
●沈虎根
洪汛涛先生是一位具有很高声誉的中国童话大师,他的作品有着世界性的影响,但当人们在纪念这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诞辰80周年的时候,作为浙江籍同乡同行感受到他更是属于浙江的。在浙江的浦江有他作品标志性人物形象的马良塑像,由此命名的学校,至今杭州还有学校里的马良文学小社团在开展活动;他对浙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留在大家心里。
首先,是他作品的影响。当然是首推他的成名作《神笔马良》。然而作为最早的论断这是对的,随着年岁的过去而说作品越发深入人心也是对的,但如果仅局限于此就十分的不科学了。事实是,随着作家阅历的更加丰富,对社会思考的更加深刻,他中年以后的作品,如《夹竹桃》、《狼毫笔的来历》等名篇,其主题已不再是单一的“穷与富”“善与恶”传统的阐绎,而是多层面深层次的复杂而深刻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思索,从而作出了独立的思考、勇敢的突破,基调也从轻松的悲而喜,转向了悲而壮,进而发人深思——也就是说,洪汛涛后期的这些作品,不仅是在文字容量上,更是在美学意义上和震撼力度上,是创作“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质的大飞跃!这在老作家当中也是不多见的。我认为只有这样来评价他的创作及其影响,这才是全面的、符合实际的。前些天,有位动漫作家向我言及,《小蝌蚪找妈妈》、《小马过河》这些作品都过时了(还好,还没说到老洪的作品),我当然不会认同,我认为上述一类的优秀作品,加上老洪的《神笔马良》、《夹竹桃》、《狼毫笔的来历》等等的作品才是不朽,世代流传的经典,那些热闹一时的金色泡沫,再是“美观”也总归是迅速被人遗忘的泡沫。总之,洪汛涛的童话创作对我省的童话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如倪树根先生的童话创作、肖然山女士的童话力作,以及本人的动物童话小说。当然,除了洪汛涛,还有一位浙江籍的著名儿童文学老作家金近同志,对我们的影响与推动。
洪汛涛对我省儿童文学的影响,表现在他特有的人格魅力对浙江籍作者的关切,对我省这方面工作的推动,有一件事至今未见有人述及,那就是1979年5月间开始的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作品评奖,对我省作者彭文席作品《小马过河》“明珠出土”般的发掘。说起那次评奖,真是非同寻常,一是主办单位规格之高、阵容之强,实属文学评奖史上之罕见,联合发起的有中国世界和委、文化部、教育部、出版局、妇联、总工会、团中央、中国作协等八大单位,在授奖仪式上由宋庆龄致祝词,康克清作为评奖委员会主任不仅主持大会,还发表了专题讲话中有话;二是时间跨度之大也是空前而绝后,评比的范围是1954年至1979年共25年,工作量的繁重与以往各次评奖不能相比。说明这个背景,为了说明如同“大海捞针”般的发掘出《小马过河》是多么的不容易。据我所知,这篇作品我省并没有推荐,作品产生得早,作者又搁笔多年,人与作品均鲜为人知,然而作为评奖办公室副主任(主任阵子君)同时担任评委的洪汛涛,以他对这一领域里特有的敏感性和工作责任性,与相关同志一起化大力气作了深入的调查与考证,找到了远在温州瑞安家村小学代课的作者,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推荐,《小马过河》评上了浙江唯一的一等奖,作品进入了《课本》,可以说二马“名扬四海”,工作与生活环境也获得显著的改善。由此,以后在我与彭文席见面不多的几次交谈中,他把洪汛涛当成了儿童文学界的“包青天”,凡遇有儿童文学界的好事情,他总要问“洪汛涛在不在内的”“有没有洪汛涛的”,在他看来,如此好人,倘有荣誉性举措,都应有他的份儿——此种心情,作为具有这种独特境遇的老彭,我是能理解的。
从那以后,老洪对浙江的儿童文学工作的帮助越来越广泛、具体,我省的儿童文学组织形式,在相当长时间的格局是:一组(省作协儿童文学组)、一社(浙江少儿出版社)、一报(《少年儿童故事报》)为主体而开展活动,这个三位一体,洪汛涛都为之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提供作品,推荐作者,出席作品评奖、比赛,参加夏令营活动,集体讲课与个别指导等等,不辞辛劳,有请必到,不取分文报酬。这里面有三件事情做得最为突出:一是把我省众多作者的作品入围了他主编的各种选本,二是替一些中青年作者写序,三是参与在读书的少年作者们编选童话集子(或专辑)并为之作序或题签书名。这些工作,对中青年作者鼓了劲,对初学者起到了推出新人与培养新人的作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老洪对浙江儿童文学事业的关切,仅是我和倪树根、严雪华等人所接触到的范围,至于我省别家少儿类报刊,学校等开展的活动得到他的帮助的,本文就无法列举了。
如今,洪汛涛先生虽已离开我们六个年头了,但他的作品对大家的影响永远存在,他的高尚人品永远的留在故乡人们的心坎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