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大学,每年都要例行的集体活动之一就是植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学那会儿,每年植树节这天,我们都要把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到汾河边。每人几棵树,每个树坑方多少深多少,都有人给你交代,甚至还有人检查。不过,检查的人好像也不怎么当会儿事,几乎统统地都能过关。最后,我们就像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春游,大家又兴高采烈地踏上了归途。后来有一次我就想,我们年年植树,为什么汾河边还是一大片空地呢?我们栽的树都哪里去了呢?认真一想,明白了,我们栽的树,根本就没有成活。
可能形式主义的根苗从那时候起就植下了吧?我们可以想想,学雷锋、扫墓等等,越是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活动效果就越不明显。现在反思这些事情,我觉得对我们的管理很有启发。
首先,我觉得目标设定不科学。对我们的要求是每人栽树几棵,而不是每人保证成活几棵,这样,年年栽树,年年不能成活,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而且,培养了搞形式主义走过程的恶习。
其次,我觉得,管理流程不科学,分工明确,但是没有办法综合考核。买树苗的是买树苗的,植树的是植树的,后期有没有人管理谁在管理,不得而知。这样,即使树苗没有成活,你也不清楚是树苗本来就有问题,还是植树的方法不对,还是后续跟进工作没有做好,没有办法追究责任,大家可以推诿塞责,理由借口一大堆。
第三,目标完成与否跟自己的利益关系不大,也就是没有很好的配套机制去保证目标的实现。个人的目标跟团队的目标基本一致,而且,团队的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影响个人切身利益,那么,个人就会想办法去实现团队的目标。如果植树成功与否与学分有关,与能否拿到毕业证有关,与工作分配有关,保证成活率高!
第四,我觉得愿景与现实目标不很贴近。我们都知道,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许,认真植树,十年以后才可以看到被绿荫覆盖的汾河岸,而十年以后,这些学生早就分配到五湖四海了,他们是享受不到这种美景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当然觉得很亏。如果谁栽树谁乘凉,积极性肯定要高很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理想主义,“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是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的基础是现实主义呀!
第五,系统环境问题。汾河岸广袤无边,一下子栽了那么多树,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措施,老百姓的绿化意识没有形成,可能造成“植之之人寡而拔之之人多,寒之之日长而暴之之日短”的现象,以寡胜多,以短胜长是不可能的事呀。
从运城往三门峡去的运三高速路的起点是盐湖大道。我几乎没有注意什么时候开始植树,可是,今年春天,我发现两边的树已经长起来了。我有些奇怪,这儿的树怎么就全都活了呢?有人告诉我,这是专门的花木公司负责的,保证所有的树成活了,有关单位才给他们结账。我明白了,和经济利益挂钩(机制),要保证成活率高(注重结果),花木公司负责(专业性强),这是植树成功的关键。
做企业不也是这样吗?顺应市场形势,把杠杆选择对,扎扎实实抓落实,组建专业队伍,是经营的朴素而管用的“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