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电影院支持国产电影就能拯救它们吗
(2012-07-05 10:50:29)
标签:
娱乐王小帅中国宋体国产电影 |
分类: 乱侃 |
我们去电影院支持国产电影就能拯救它们吗
文/马庆云
最近,我在网上经常看到两种说法,一种便是,国产电影积贫积弱我们应该去电影院买票支持它们,另一种说法是,傻子才看国产电影,进电影院压根不要关注任何国产片,都是坑爹的。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实则代表了两个群体,前者可能以电影的从业人员居多,号召大家去电影院买票看电影,从业者的相关产业才能获得利润,才能生存下来。而持后者观点的,可能更多的是已经被国产电影伤害过的观众了。
我个人去电影院买票看的电影,以文艺片居多,可能与很多观众的娱乐消费不同。从文艺片的角度上讲,国产电影的含金量还是可以的,因此,我很少有上当受骗的感觉。看文艺片,消费的可能是思想碰撞,而不是视觉冲击了。比如,去年在影院看的《最爱》、《转山》、《树先生》等等,我都没有要退票的心思,证明它们值那个票钱了。但我也看过《假装情侣》(奔着刘奋斗的名气去的,谁知道拍的那个奶奶样子)、《一夜未了情》、《密室之不可靠岸》等等,这些电影确实不值得去电影院看,不值那张票钱。我估计,很多观众呼吁坚决不看国产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电影的大量存在导致的。
国产电影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从商业片的角度上来说,国产电影存在以下几个粗略的问题。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从文艺片的角度上讲,中国的很多文艺电影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诸如王小帅导演的《我11》等等,又犯了一个最大的毛病,高度个人化,因此失掉了文艺电影的审视高度,从而流于平铺直叙的记述。很多文艺电影又为了文艺而假装造作,其中以香港黎妙雪导演的《情谜》和大陆张扬导演的《飞越老人院》最为突出。中国电影圈安于做文艺电影的人不多,即使在做文艺电影的导演,能平心静气不心浮气躁的做文艺电影的也不多。张扬导演便是很好的代表,无论是《向日葵》还是《飞越老人院》,张扬导演明显缺少最基本的生活与生命体验,概念化与符号化的东西应用的过多,从而造成片子的高度失真。张扬导演的失败,很好的代表了中国文艺片导演的一个大群体。
文艺片也应该有一个个人抒情的底线——它首先是大众的,然后才是个人的。我们当下见到的很多文艺片,导演都过于自我,急于自我抒情,而伤害了文艺片自身的审美价值与思考精神。换言之,有点,自我小情肠的意思,为了自己的小“恩恩怨怨”而絮絮叨叨。这一点,王小帅导演的《我11》最为突出。中国的文艺片应该走出个人抒情的套路,文艺的应该是人类普遍的疾苦才对。在这一点上,《树先生》做的便非常好,它“文艺”的是中国最底层农民的精神生活状态。《最爱》做的也不错,它“文艺”的是“有限生命的无限张狂”的状态。文艺片从小我走向大我,才能叫做文艺片。
无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国产电影反正是看得人少。我们不妨看看最近一段时间在国内院线上热的外国电影,都被观众看得什么。
首先,便是它们的故事合情合理,这个故事最起码都讲的很圆满。
第二,它们的镜头语言不是磕磕巴巴的,很流畅通顺,让观众能有审美愉悦。
第三,它们的故事节奏讨好观众的审美观感。
第四,它们的特效严格为故事服务,能给观众视觉冲击。
第五,打戏中,不是为打而打,总能找到一种打的有力的价值体系。
……
仔细分析,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外国的文艺片在中国照样没什么市场,比如故事节奏比较缓慢的《雨果》卖的也非常不理想。这证明,在中国,对“文艺”的消费,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一条专门的文艺片院线,就是培养观众的最好方式。
国产电影自己不崛起,单靠我们一场一场的买票支持是没用的。久了,观众自然会感觉上当吃亏了。仔细想想,电影的那些幕后大老板们赚了钱,不还是拿出国外去挥霍嘛,甚至转移资产,我们所谓的支持,只不过是转换成了支持本国权贵罢了,而且这些权贵还指不定拿着什么国籍呢。
从这一点上讲,支持国产电影,有点站不住脚了。反正都是赚老百姓钱,老百姓自己花钱买个觉得值得的,也是恰如其分的。我们即使买票支持国产电影,大环境不改变,支持也没用,最终自个当傻子了。
因此,我的观点是,既然都在电影院作为商品出现了,哪个性价比高就买哪个呗,买东西这玩意,跟爱国与支持国产没什么大关系。
笔者系电影一周酣节目的制片人,有喜欢聊电影文化的,可以加这个群:127991745
随文携带电影一周酣第二十五期节目网络视频地址一个,《hello!树先生》的哲学内涵:
http://v.ku6.com/show/Xumc9mafbXiX6biq-oZuD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