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吴祚来”要用“春秋读法”

(2010-03-29 19:06:47)
标签:

吴祚来

文化

马庆云

时评

分类: 文学

品“吴祚来”要用“春秋读法”

——兼议报纸时评笔法的当下意义

马庆云/

自从去年吴祚来先生在博客上说北京也要变天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以前风格的文章登载出来了。有人说吴在变脸,但我不知道一个人的秉性与气魄怎么会说变就变,所以,并不相信任何的谣言,我能看到的而且能给我直接判断的,必须是吴祚来先生本人的文章。北京的春节过的很安静,除了一个央视的编导出来说吴祚来只谈政治不懂艺术之外,再也无其它的热闹,大是都准备着去看央视的火了。

看电影《风声》,我倒是担心起吴祚来先生来,那些让人毛骨悚然的刑具有朝一日会不会就加在吴先生的身上?北京要比我处更冷一些。但吴先生终究是有文章出来了,那日北京大风起兮云飞扬。马上有评论说吴先生文章的肌骨软了。

当年,我因为文章的事情,差点被大学扫地出门,所以我能理解萧翰、吴祚来先生等的苦衷。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尚且还有文章出来,就是最大的好处了。有多少人连这个气魄都没有了?

近来,吴祚来先生的文章多是微言大义,各处有理有据、论证周密,亦多“引经据典”,虽然其中的气魄是少了一点,但筋骨没动,味道虽然变化了些,但材料还是那般的。一个人骨子里的秉性与气魄,是没办法更变的。吴祚来先生文章的肌肤无论软硬,但骨头终究是硬朗朗的。就像近来发表的评论城管与市民冲突的文章一样,吴先生还是站在了人民的一面,并且最终是站在了对政府好的一面上。

近来,读吴先生的博文,觉得不如以前的酣畅痛快,各处的春秋笔法前呼后应,没有了直接把脓疮揭露的快感。春秋笔法是软笔法,不把脓疮直接撕裂下来,而是在这个脓疮上圈点,告诉人们——小心,它是个脓疮!就像近日评论城管的文章一样,吴文中没有了对“恶势力”地鞭笞,但却多了一点警告,城管这个脓疮早晚要形成鞭炮的!孔子可以“春秋”,吴祚来先生当然也可以。

吴先生最近的文章,都是发表在报纸上的,亦有报纸时评的一贯风格——把话只说三分。我读一些报纸的时评,已经觉得软弱无力,恐怕连一分的话都没有说出来了。有些人一直奇怪,某些看似“硬朗”的时评怎么能被报社容纳并发表出来了?原因很简单,时评成为一种套路化的问政工具,亦不过是假惺惺地做做样子,有wwe摔跤的架势。无论是真摔还是假摔,终究是让人看到了那种剑拔弩张的样子,也就卖了票出去。报纸卖时评,也不过如此。

我们的体制只能包容这样的时评,因此,哪怕是话只说了一分,也是有一定意义的,毕竟,时评还是在坚持一种说真话的态度,有一分的现实就有三分的希望——而吴祚来先生给这种套路化的时评带来的,则是三分的现实基础上的更大希望了。春秋也好,檄文也罢,终究是在向前突走的,承载着十分真话的追求。

鲁迅先生说,他不敢说出十分的真话来,因为他还要在这个世上存活。骂吴先生的倒是要先自己说出十分的真话来看看!

我亦不敢,故,吴祚来先生“春秋”地写,我就“春秋”地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