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的失败在于有武术无侠义
(2010-03-26 16:57:19)
标签:
信仰锦衣卫主旨武打老谋子中国文化 |
分类: 乱侃 |
《锦衣卫》的失败在于有武术无侠义
马庆云/文
妻子是个喜欢看青春偶像剧的家伙,她们多关注于吴尊、李宇春这样的偶像明星,这种关注有很多时候是找不出理由的,就像妻子所说的,喜欢吴尊还需要理由吗?——所以,《锦衣卫》这部电影用吴尊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也是出于勾引与满足这群“小女人”收看欲望的目的。每个小女人背后,都站着一个男人,再怎么不喜欢看,也要跟着附和、叫好。这也就让笔者有了冷眼旁边的机会,察觉出近来一些电影的演绎逻辑——确立一个虚空的主旨,然后在这个主旨上或打或闹,名义上是正剧,实质上做了闹剧去。
近来,有些电影甚至连这个虚空的主旨也不要了,直接来闹剧,《三千拍案惊奇》就是其中的代表。大家对老谋子的期待值过高,当见到这种明目张胆的骗钱之后也必然是大呼上当的。大家对其它一些电影的批评声音并不是很高,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电影都给大家一个“虚空”的主旨。比如,《风声》,它这个虚头巴脑的主旨就是“信仰”,这些人都是在为“信仰”生为“信仰”死,“信仰”貌似是它的主旨,但这部电影的最终诱饵却是“死”,不同的变态的“死”给观众带来的视觉鸦片。
《锦衣卫》这部电影也是确立了一个貌似很高的主旨,那就是让青龙夺回玉玺,以防生灵涂炭。但这个主旨本身就是虚空的,它的虚空直接原因就是电影本身情节已经把这个主旨架空了,太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它的虚空,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这个“主旨”本身的伪正确性。夺回玉玺和以防生灵涂炭,在当下观众看来,实在是太久远的事情了,并且,本身两面就没有正反之分,元明一代的文人早就说过,兴亡都是百姓苦的,玉玺给谁不是一样!这也就直接造成《锦衣卫》这部电影的主旨虚空,甚至可以说它是个假主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假主旨呢?因为我们当下的一些电影,往往单纯地为武打而武打,但又不想沦入香港八十年代的单纯武打中去,非要在武打之上加入一个主旨。《锦衣卫》中用洪金宝、甄子丹等武打出身的演员,本身就是想塑造一场打戏,但这部戏的虚伪之处就在于自欺欺人地找出一个大家为什么打的理由来,但这个理由又是虚空的。所以,《锦衣卫》的失败之处,正在于,有武打,无侠义。
那侠义又是什么?中国的武打电影一直在寻问一个问题,那就是,真正的侠义是什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侠义精神,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也正是因为这种不能一概而论,才能让武打电影蜂拥而起,自说自唱,唱的好与坏,姑且是后话了,它自己并不会预知。
同样启用甄子丹的《十月围城》,也是一部武打电影,它的成功,在于它找到了当下的侠义精神是什么!侠义精神,首先是死亡精神,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但为什么而死却是关键。《十月围城》找到了当下民众认可的侠义精神,那就是为取得“文明之幸福”而死。在这个主旨的基础上,电影的编剧们又找到孙中山这个依托点,把中国百年以前的那种为“民主”“自由”“幸福”“文明”而死的侠义精神演绎了出来。
那我们不得不去问,为什么《十月围城》的主旨在当下成为一种认可的侠义精神呢?这个不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姑且问之,姑且乱想乱答。再说到《锦衣卫》上来,它的主旨尚不如02年的《英雄》,所以很难有所突破,它的问题,也正是老谋子这几年面临的问题——电影主旨的无法突破。但笔者认为,老谋子其实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三枪拍案惊奇》就是最好的印证,有些明白不能有,他就干脆“糊涂”到底了。
哲学,对一部电影的主旨相当重要,没有哲学高度上的主旨,则无主旨的实在。这种哲学在武打电影中的存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辩证。《英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当下的电影因为缺少或者不能去触碰这些当下人民所需要的主旨,所以往往把情节建设在虚空的主旨地基之上。它自己也知道地基的不稳,在寻求补救。
《锦衣卫》的补救方式就是把镜头推到大漠上来,用陌生化的视觉效果与宏大苍凉的镜头感受来“糊弄”观众。高镜头、大视野是有了,但却缺少了见微知著的感觉,一片沙子背后,还是沙子,见不到金子,电影本身缺少细节上的把握。甚至于对主旨有共建作用的甄子丹与赵薇的爱情,都是被半推半就着带过的,不深入,只整了些看似成立的皮毛,尚不如《画皮》的。
高镜头、大视野,已经成为中国当下的电影界惯用的伎俩,这是一种冲击,与小沈阳的娘娘腔是殊途同归的。但不打好地基的楼群,建设的再富丽堂皇,也保不准就是个楼脆脆、楼歪歪的。哪怕它是个楼脆脆、楼歪歪,妻子还是要看的,单为了它有个吴尊。
这样看来,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城市称谓和吴尊这个名字也是一样一样的。某政协委员说,买不起房子回老家买去,就值得拿来体味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