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文人文化视野下的择妻初探

(2008-03-17 16:06:37)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情感梦想

文化

文人

妻子

马庆云

分类: 文学
                 中国文人文化视野下的择妻初探
                                    马庆云/文
    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有这么一段关于娥皇、女英的记载,相传舜帝死于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洞庭,伤心欲绝,泪湿斑竹,故有“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的诗句。这是一段始民早期对夫妻感情的经典记载,后人屈原在其《湘夫人》中不禁这样感慨: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些文字足以把这种夫妻之间的感情演绎地淋漓尽致。在《诗经》中我们也曾看到过这些只能存活在诗歌中的形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等,甚至于以后的“七月七日长生殿”,更以后的“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这些文字无不是在探索一个问题:深厚中国文化熏陶的古国文人,他们对自己所心仪的女子是怎样的要求呢?异或我们可以问,如果可以选择,他们将选择则样的妻子呢?
    《红楼梦》中有这样的经典话语,贾宝玉说女人都是水做的,他眼中的林妹妹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人,是一汪温柔的静水,黛玉葬花时曾吟诵到,“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段有谁怜”,宝玉出院来看春花时也曾感慨,将来这园子里的女人一旦结了婚有了人家也像这花落结子的果树一般了。透过这两个人物,我们窥探一下曹雪芹,其中或许有他对人生无常、容颜易老的道家感慨,但其中又有没有透露出一种中国古典文化视野下的对文人妻子的一点点渴求呢?
    他们在渴求什么?或许是一种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依恋,一种对凄苦、多愁、伤感、温柔、漂迹地复杂融合吧!我们不能再去追问这种文化背后的沉重,因为她已经经不起风霜。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是阴柔之美,少又古希腊一样的崇高伟岸,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错误的。中国的柔和文化,反映到女性审美方面,成为一种对温柔地追慕。湖畔诗人应修人不就说,妹妹你是水嘛!这种不欢迎阳刚的审美需求,反映到近现代诗歌中,大大的折射出文人的择偶需求。徐志摩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文化的积淀,使这个民族的爱与被爱都是含蓄不发的深沉,读当代的散文你会发现,最出色的文章往往有着低沉的调子,使忧郁的。说中华民族有忧患意识,并且找出洪水猛兽的根据来,虽然勉强是那么一点道理,但却往往把一种“小儿女”的忧郁看成了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大忧虑,这未免就狭隘了。台湾作家陈启佑写过一篇名为《永远的蝴蝶》的文章,恰恰抓住了这种小忧虑——一种小而永恒的人类小忧虑——未婚妻邮寄信件死于雨中的事情。文中说,“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那个女孩的形象是否因为这么一句话一下子饱满起来!也正是这种符合中国人文化心理下的审美创造,才带来了其文章结局的对读者心灵地重创,以一种刹那塑造出一生的永恒.
    中国文人对妻子的要求是水与温柔,水与温柔这两个词在中国文化里都是阴柔的,是绕指柔,这其中又多了一点其凄迷与朦胧。但仅仅是这样吗?不然!我原来做过一篇叫做《苏东坡的恋母情结》的文章,其中就指出,文人对妻子的要求中有母性的寄托,是一种恋母情结地转化,但这个“母”字又并非完全指代文人自身的母亲,或许更多的是一种母性,一种大地或者子宫的生命状态。鲁迅先生在自己的杂文中说过,中国的女性是 没有妻性的,她们只有母性和女儿性,妻性是被逼出来的。
    我们不妨从一个文化视野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在文人眼中,妻性或许就是母性与女儿性地叠加,文人有时候是个孩子,有时候又成为照顾女人的父亲形象,在这一张一弛中,文人开始了一生的往复。所以文人需要的妻子是既有博大爱恋的母性又有娇小可人气质的女儿性的女人,有时可以感情寄托,有时可以施展爱的给予。刘再复认为的幸运的文人是“获得知识并由此获得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穿透力与洞察力以后又有力量返回婴儿状态”,完成“生之凯旋”的文人。
    我们又权利问,这种以后“返回”的力量源自于哪里?有一句话说,好的女人就是一所好的大学。这种力量或许很多就来自文人身边的女人的母性与女儿性,是这一力量拉动他们从知识的饱满冰冷状态返回婴儿状态。同样也是这种力量,叫殷商亡了国,叫公子小白乐不思乡,叫唐玄宗日日不早朝……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中的书生与狐仙之间的恋事,实际也是对这一力量的文字性地探索。
    知识是单纯的,文化是洁白的,占有文化知识的文人是“其志洁,其信芳”的,也许他们的外表已经因为淤泥而丑陋,但内心有诗歌存在的地方却是净土,他们的眼睛无时不是挑剔的。因内心的洁白而产生的挑剔。所以,文人对自己的可以选择的妻子则更加的挑剔。因此,许多文人是不幸的,因为这双眼睛而失去很多本应有的水一般的温柔。
    这其实是一种生活需求与生活习性,陆游与表妹的爱恋,林语堂说的苏轼与堂妹的暗恋,甚至贾宝玉对天上掉下的林妹妹的爱恋,或许都是源自于一种生活习性的接近与相同吧!中国文化里有“和而不同”一句,但在文人中很难和而不同,因此,他们往往需要一个“同而和”的妻子,但这种苛求也是造成悲剧的一大根源,因为这一心理创伤,中国的艺术作品中往往夹杂着感伤的格调。
    李清照之于赵明诚或许是个好夫妻的典型,但更多的文人也有自己的解决方案。苏东坡把朝云从一个歌女一手培养成谈佛论经的才女,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对妻子的“凭几学书”一事记忆深刻,胡适不也经常教自己的小脚老婆认字学书嘛!接受后地改变,或许事 可以得到幸福的,文人喜欢自己心爱的女人也有自己一样的诗书气。
    再来看鲁迅,他是以一个战士姿态的不接受来对待家中的乡村老婆的。结果怎样?回忆他的文章中萧红远比许广平写德深刻动人。其中的意味,文人们大抵也是自知的吧!
    如此看来,胡适的那句话可以用来收尾了: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