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爆肚儿炒肝儿灌肠北京奥运美食小吃木麻黄志愿者风采 |
分类: 山南水北 |
北京的老人当然是唱京剧的。穿白衣的老人意态潇洒,从容自在地拉着二胡,旁边的老太太斜背着一个怪可爱的编织小包,和着白衣老人唱着。听不到她唱什么,但我知道那是一出昂扬衷情的倾诉。这些是和北京厚实的城墙相呼应的,因而显得和谐。另外一对,拉二胡的是越拉越快,唱的是越唱越激昂,最后一声嘹亮的长音结束,他们博得了“好”一阵喝彩声,我忍不住用力地拍起手掌来。旁边的洋人亦站着发傻,好像被那气势镇住了一样。坐在中间的小女孩子裂开了换牙期空着的嘴巴来。非常可爱生动,意味深长的画面。这是2008年北京最热闹的初秋。
奥运期间最畅销的是老北京的老小吃了。去过东华门东面王府井的小吃街。人很多。小吃也多。这些小吃,选出几样来,几个人一起吃,每样试着吃一点。留下印象的有油炸灌肠、炒焖子、水爆肚、羊杂汤、炒肝、栗子面窝窝头……一致认为,最老的最平民化的,就是最好吃的。
檐前旧燕的记忆是由这些老人唤醒的。
幼时是在在古旧的老屋里长大的。雕画着松虎月鹤的的檐前有燕子停驻,它们甚至进驻堂屋,与人共处。看它们每日里衔泥弄儿,不知陪我们度过多少无知躁动时光。
母亲是喜好粤曲的,总能听到她时时兴起哼唱的粤曲小调。她牵着幼小的我们,到她能去的戏场看戏。于是,我的记忆里都是舞台上挥洒的戏袍水袖,戏里戏外的悲欢离合。散场后往家走,走过一幢又一幢古老的大屋,黑色的青瓦在暗夜的天幕里显现出神秘的棱角来。在这些古老的大屋檐前,一律镶嵌着一面大铜镜,向着海的方向,用于辟邪镇魔。我常忍不住仰着头观望,既害怕又期待地探视镜子里面,是否某一天照出青面獠牙的妖怪来。在粤戏里,二郎神和跟随着他的那条犬,都是反面角色,而受迫害但最终获得团圆的沉香母子是何等可爱俊俏的人儿。但我总是只能看见镜面反射出大白日光。在黑夜里大铜镜一律幽暗清凉地静默在大屋檐上。这是我儿时害怕又好奇的回忆。
在北京大大街小巷,公园庭院,看到这些老人,我就想起了南方向海的古旧老屋,还有舒缓幽雅的南音小调。想起秋凉了,海风亦凉得柔软,把榕树这样安稳沉默的大树都吹得生出了柔情。一曲《分飞燕》,凄婉地在树梢间游动。一直唱到月圆。我熟悉它的唱词:“分飞万里隔千山,离泪似珠强忍欲坠仍在眼……”
北京的老人当然是唱京剧的。穿白衣的老人意态潇洒,从容自在地拉着二胡,旁边的老太太斜背着一个怪可爱的编织小包,和着白衣老人唱着。听不到她唱什么,但我知道那是一出昂扬衷情的倾诉。这些是和北京厚实的城墙相呼应的,因而显得和谐。另外一对,拉二胡的是越拉越快,唱的是越唱越激昂,最后一声嘹亮的长音结束,他们博得了“好”一阵喝彩声,我忍不住用力地拍起手掌来。旁边的洋人亦站着发傻,好像被那气势镇住了一样。坐在中间的小女孩子裂开了换牙期空着的嘴巴来。非常可爱生动,意味深长的画面。这是2008年北京最热闹的初秋。
这回我听懂了,是著名的京剧唱段《智取威虎山》:
坚决要求上战场
听那边练兵场杀声响亮,
看他们斗志昂,为剿匪练兵忙,
急得我如同烈火燃胸膛,
杀豺狼,讨血债日盼夜想,
披星戴月,满怀深仇磨刀擦枪,
风雪里,峻岭上,
狼窝虎穴我敢闯,
为什么偏要留我守村庄,
马上去找参谋长,
再把心里的话儿讲,
坚决要求上战场,
誓把顽匪消灭光。
在一边上的大型屏幕上,正直播一场奥运足球赛。一对老夫妇。老公公正陪着坐轮椅的老太太认真仔细地观看这百年奥运的现场直播。我心里想,“金钟响玉兔归王登九重,普天下喜的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最能得到安详的就是老人,最能得到快乐的是孩子,最能得到幸福的是成年人。而北京奥运期间的老北京,显得尤其潇洒自在。但他们更能为奥运处理而感到自豪。戴着“北京街道治安志愿者”袖章的老人神情严肃地站正了,好让镜头给他留下为人民服务的时刻。在暗夜的街道上,杨树投下浓重的树影,一位老人还在打扫着她的清洁责任区。这是多么可爱的老北京,这是多么可爱的北京情怀。奥运期间的北京,奥运期间的老北京,给我留下深刻感佩印象。
那么,奥运期间最畅销的是老北京的老小吃了。去过东华门东面王府井的小吃街。人很多。小吃也多。这些小吃,选出几样来,几个人一起吃,每样试着吃一点。留下印象的有油炸灌肠、炒焖子、水爆肚、羊杂汤、炒肝、栗子面窝窝头……一致认为,最老的最平民化的,就是最好吃的。
东华门东面王府井的小吃街(小吃简介来于网络)
我们喜欢的爆肚儿。
爆肚儿。它虽为小吃,却能雅俗共赏,差不多人人都对它抱有好感,叫上盘肚仁儿、散丹(即百叶),再来一壶老酒,哥儿几个围桌而坐,山南海北地一通神聊,那吃得绝对是津津有味。
我们很喜欢的炒肝。
清末民初时,北京的饮食业也极盛一时,既有伺候大宅门的饭庄子,又有招徕顾客的小饭铺,更何况那遍布京城的茶楼、茶馆、二荤铺和大酒缸。要说“吃在北京”,此不虚言。每当提起北京的风味小吃炒肝儿,北京人都会想到前门外鲜鱼口里的“天兴居”。说起来大概您还不知道,就在天兴居的斜对面,曾有一家历史更为悠久的铺子,这就是炒肝儿老店“会仙居”。当年,“会仙居”以它独特的风味招徕八方客,名噪京华,就连附近广和楼戏园的梨园界人士都是“会仙居”的熟客。
我们颇欣赏的炒灌肠。
这是北京城里最浪漫的事:)
小吃,小吃……
壮观的冰糖葫芦
爆肚儿
煮火烧
锅贴
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