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贝去年到美国没多久,就赶上咱们的国庆大假。当时她因为才去,情绪还没完全调好。所以想到同学们要歇七天大假,心里非常郁闷。带着郁闷的心情,她抽空上网想跟同学们聊聊,但几乎一个人都没碰上。她十分纳闷,后来有同学匆匆在QQ上闪过,留给她一句话,让她恍然大悟:“别看我们国庆放七天假,可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九天、十天才能做完的。”
得知这个情况,贝贝的郁闷一下子就打开了。后来,她所上的公立学校电视台采访她这位新来的中国交换生,在问到两国教育有什么不同时,贝贝就讲了“七天假期要做十天的作业”的事,采访播出以后,居然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许多同学见到贝贝,都要细问究竟:怎么会有那么多作业?那么多作业怎么才能做完?
教育状况存在的问题,作业多不过是冰山一角,核心还在于教育理念的偏差。
教育有这样几个基本理念。首先,是开发求知欲。就是发挥孩子,或者说人,对未知事物渴求知识的欲望,在这个基础上,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是人的本能,是孩子的本能,孩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天然的会有浓厚的兴趣,会想方设法去探究。换句话,孩子们本身应当对学习有天然的兴趣,因为无论老师也好,家长也好,你是要教他他所不知道、不了解的东西,他会感兴趣。但这种兴趣,应当在自然的、正常的、相对宽松的、有一定自主性的状态下进行。打个比方,其实就像人吃饭一样。人饿了,自然会有吃的欲望,而且会吃得很享受,用不着谁去强迫。但大家可能也知道北京烤鸭的生鸭是怎么吃东西吧,那叫填鸭,嗓子眼里插一个竹筒,饲料强行从这里直接灌到胃里,而且光吃饱还不行,要吃撑,要把胃撑满,撑到走不动才行。
正常的教育和不正常的教育,从天然饲养鸭子和填鸭的方式不同上,就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不同。
教育的第二个理念,是量力而行。有一个道理很简单,大家一听就能明白。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心理的、生理的承受能力,是越来越大呢,还是越来越小呢?当然是越来越大。而且,作为未成年人,孩子在上大学之前,心智、身体机能等方方面面,都远没有成熟,存在着非常大的脆弱性和不可预测性,理应谨慎谨慎再谨慎,当心当心再当心。但看看咱们的教育,可以说,从初中开始,孩子已经必须承担远远超过其本身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的重压。这里又有一个比方,就是咱们的体育运动员,跟西方国家的运动员的培养方式,尤其是像体操、跳水这些从娃娃抓起的项目。大家在网上可能看过不少这方面的照片,才几岁的孩子,带着眼泪被迫压腿、下腰,承受超强的运动量。西方国家的体育不是举国体制,没有这样的娃娃兵,人家当然也会从小练,但一来是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二来不会超出孩子的承受限度,摧残孩子的健康。将来练出来了,皆大欢喜,当个奥运冠军,实现心中梦想,假使练不出来,也没什么大不了,人家是业余练的,该有的立身之本人家没耽误,更重要的是,人家保住了身体的健康。
中国的教育,几乎没有考虑量力而行,绝大多数孩子都在承受远远超过他们那个年龄所应承受的学业压力。更诡异的是,孩子十八岁了,成年了,也到了上大学的年龄,我们学校的要求突然放松了,没有那种硬逼着孩子学的机制了。而且孩子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苦下来,都被逼到极限了,所以一遇到大学这种跟小学、初中和高中比起来要轻松得多的机制,那种强烈的反弹,强烈的补偿心理,一下子就冲出来了。最该拼命学的大学阶段,对许多中国学生来说,反倒成了放松的开始。或者可以这样说,就是该量力而行的时候,你没有让孩子量力而行,一旦有机会放下沉重的担子了,你还指望孩子继续玩命吗?这是一种反抗,强烈的反抗,甚至可以说,是孩子治愈自己内心创伤的矫枉过正的方式。我们不能责怪孩子。
教育的第三个理念,是因材施教。作为家长,咱们都工作过许多年头了,也在职场上、社会上见识过无数的人,包括咱们对自己,肯定也有了解。就跟人长的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一样,人的能力、特长、专注点等等也是大不一样的,孩子们当然也是这样,不同的孩子,脾气禀性、兴趣爱好,包括擅长和不擅长,都各不相同。孔子门徒无数,有名的七十二弟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孔子施教,就是因材,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