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唱过的歌中,都是把上学校与幸福快乐连在一起的。可就在今年暑假即将结束的前一天,北京某小区居民楼上坠落下来的那个小女孩,让所有的人——父母、老师和孩子,都目瞪口呆。
据说,女孩留下了遗书,说是害怕上学,厌倦上学。由此说来,对她而言,上学校非但不是幸福快乐的,而是令人痛苦、令人畏惧、令人恐怖的……
过去我有个认识误区,总以为因学习而“崩溃”的孩子,不是由于学业堪忧,学习能力不强,就是因为家庭条件欠佳,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压力过大。这个女孩的情况完全不是那样——她成绩优秀,智商达到130(我家贝贝未达到这么高智商,但她的学习能力已经让我相当惊奇了),况且,其父母家产在千万以上(据说那个小区的业主至少是这个水平),可想而知孩子并非父母眼巴巴盼其跃龙门的“鲤鱼”。
唯其如此,该案所隐含的意味更让人揪心——究竟还有多少孩子的脑海里曾经闪过轻生的念头?究竟还有多少孩子濒临“崩溃”的边缘?究竟还有多少孩子会步这个小女孩的后尘?
11岁的小女孩在开学前一天跳楼,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以为,至少告诉了我们做父母的三件事:
其一,父母要清楚目前的学习方式并非孩子所欲。吸取知识本来是人的天性,应当是轻松愉快的事,可我们有意有意注入了太多功利的东西(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是无奈),让本该快意的事情变得令人痛苦不堪了。天分高、成绩好的孩子尚且觉得难以忍受,可想而知那些学习吃力、频频为师长所责备和挖苦的孩子,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了。
其二,父母要学会读懂孩子的心思。报载,那位女孩在跳楼前一晚,曾向爸爸表示过“害怕上学”的想法,并让爸爸“抱抱”。如此反常的举动,理应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首先要发现问题,其次要不错眼珠地盯好孩子,最后还要深入孩子内心去打消其不良念头。父母的迟钝,换来的是终生滴血的心灵伤痛。
其三,父母要帮助孩子提高“受挫阈值”。就跟孩子的智商不同一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同样的遭遇,甲孩子觉得无足挂齿,乙孩子却可能感到痛不欲生。孩子“没皮没脸”当然不好,但过度的自尊敏感也是有问题的。既然选择了学习,就要正视学习当中的竞争、批评、压力和失败。这方面,对孩子帮助最大的莫过于父母。偶尔的考试失败,父母或淡然处之,或兴师动众,不同的态度给孩子的感受是大相径庭的。父母的宽容,可能在给孩子减小心理压力的同时,大大降低其对负面感受的敏感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