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战略、状元情结和状元的价值

标签:
最好博客群大话教育育女辛经教育新浪博客 |
分类: 自说自话 |
有次,跟一位高三毕业 班的老师闲聊,才知道他们还有所谓的“状元战略”——举校之力对部分学生进行特别关照,以期其中能出“状元”,从而“光师耀校”。“我们学校能冲击状元的学生不少呢。”老师的自豪溢于言表。
每年照例有新科状元出炉,媒体总会不失时机地高调报道一番。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细节,那些被采访到的高考状元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说自己事先没有想到——中国人的谦虚是一方面,夺状元之难、之不可预料也是实情。
从上述两件事中,我解读出如下信息:一是具备状元“潜质”的优秀孩子为数不少,是个规模不小的群体;二是对这个群体中的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当状元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在这个优秀孩子的群体中,仅仅经过一次考试——这个考试据说是决定孩子命运的——那个发挥最好的孩子,也就是所谓的“状元”,突然间就比群体中其他孩子高明出许多了呢?真的不尽然。
如果没有其它人为因素的附加,“状元”充其量就跟群体中的其它孩子一样优秀,仅此而已。
而热炒状元的动机又何在呢?
吸引眼球是媒体的立身之本,没有新闻恨不得造出新闻的媒体人,逮着“状元”这样一块肥肉不撒嘴,当然是容易理解的。
商家自然不甘寂寞,媒体现成炒红的“状元”,无异于凭空出现的“代言人”,商家出点钱赞助,权当花了广告费了,还能博个重视教育、爱惜人才的美名,何乐而不为。
学校的热心更容易理解了。我们目前的教育测量,其实就两个字:一是“考”,二是“比”。考出好成绩了,比出状元了,不仅是学校的荣耀,更是学校的招牌——有了“状元摇篮”的美誉,还愁没有优质生源打破头往里挤么?
喧嚣之中,父母们还是应当保持冷静。
尽管没有多少父母会把期望孩子当状元挂在嘴上,但我敢说,对那些成绩顶尖学生的父母来说,内心深处存有“状元情结”的不乏其人——有人是珍视这份荣誉,有人是看重随之而至的利益,还有人把它当作孩子未来发展的一个机遇。
当上状元,不能不算一种荣誉,但这个荣誉的“含金量”着实有限。对于这类荣誉,孩子能够正确对待还好,可以当作一种激励,假如变成了包袱,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有些状元的确能够名利双收。但父母要是把这种“利”作为孩子追逐的目标,那绝对是对孩子的误导——本来就是可能性极低的小概率事件,再辅以莫名其妙的高额奖励,说是对学习和付出的奖励,却更象是买彩票中大奖。
曾几何时,人们对状元寄予厚望,并为其大开绿灯,让状元们凭空比别的孩子多了不少发展机会。尘埃落定之后,大家发现,若论状元的优秀自然无可指摘,倘要说状元们个个超群绝伦,则真的未必。想想也是,影响考试的因素如此之多,仅凭一次成绩就断定某人绝对与众不同,未免有些冒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