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别给孩子过大压力

(2009-08-05 12:35:03)
标签:

新浪博客

育女辛经

大话教育

育儿

教育

分类: 快乐老爸的育子辛经

 曾经写过一篇孩子因学习而“崩溃”的博文。近来又有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习是有压力的,学习压力是能够让有些孩子“崩溃”的。

 在我读书的十多年当中,目睹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而“崩溃”的例子至少有五六起,加上耳闻的,总有十多起了吧。一一想过,原本都是不错的孩子,在旁人看来,就象着了魔一般,突然间就出了问题:厌学、失眠、抑郁、精神失常,甚至轻生……一个个本来的栋梁之材,就此毁掉。

 原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会有所好转,但近年来类似案例一直屡见不鲜,不仅未能根绝,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具体数字因为无法统计,不敢妄言,退一步说,即使这个数字不大,作为当事者,作为家人,那也是百分之百的概率,是无法弥补的遗憾,是刻骨铭心的伤痛……

 外人看来,孩子的“崩溃”往往就象“气球爆炸”一样事发突然,但从孩子本身来说,都有一个“一口一口吹”的过程。

 有个女孩子,开始学习并不怎么好,父母望女成凤心切,铆足了劲辅导孩子学习——请家教、上课外班、陪她熬夜……终于,超常的付出获得了回报,孩子的成绩节节上升,于是父母的期望也水涨船高,辅导孩子的劲铆得更足了。然而中考前,这位女孩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根本无法参加考试,休学一年后,仍然无法恢复正常状态。孩子的学业就此中断。

 我的高中同学志伟,在高考复习最紧张的日子里,突然在一个早上向父母提出不去上学了,说实在太累,受不了了,只想在家睡觉。在老师同学的反复劝说下,志伟在睡了几天之后又回到学校,但举止变得非常怪异——上学路上把自行车骑进了路边的水沟里;课间常常一个人面对墙壁念念有词;放学回家时居然经常把书包落在教室……高考之后,大家都认为,成绩还算不错的他应当没什么问题了,谁知进入大学没多久,志伟就因精神分裂不得不休学,后被学校劝退。我大学毕业回乡探亲时见过志伟一面,当时只有二十出头的他连生活几乎都不能自理了。

 听说过一所“魔鬼中学”,在当地极有名。就因为升学率高,父母都以把孩子送进这所学校为傲。而与其升学率同为人知的,是其近乎监狱式的管理方式和学生超高的“崩溃率”。某年高考前几个月,这所学校连续发生数起学生精神失常、自杀自残、猝死等事件,不但在校内造成严重恐慌,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强烈反响……

 如果说,父母培育孩子是一种投资,那么孩子一旦“崩溃”,这种投资的收益就是“负值”了——孩子学业有成,不消说是“正收益”;孩子啥也没学到,大脑空空但身心健康,可以凭体力挣口饭吃,算是“零收益”吧;而孩子要是“崩溃”了,把个人的不幸、家人的痛苦和社会的负担放在一起算,这不是“负收益”又是什么呢?

 跟朋友探讨这个话题时,有时能听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观点。有人说,打仗还会死人呢,学习哪能不付出代价?居然把人类社会最文明的活动——学习,与最残酷的活动——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真不知这样的朋友是用身体的哪个部位思考的。也有人说,那些孩子自身有问题,太敏感,太脆弱,太娇气,同样的环境条件,为什么别人就没事呢?我承认,孩子之间确实有很大的差异,但只要出现了“崩溃”的个案,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就说明个体所在的群体已经处在了可怕的超限状态。还有人说,连这点学习压力都承受不了,还能指望做什么事呢?不如被淘汰掉算了。这个说法就更荒唐了。中华民族未来的优秀素质,如果是要通过对孩子们的这种斯巴达式的“优胜劣汰”来形成,那我真的无话可说了。

 学习是为了更聪明,而不是更迷惘;学习是为了更幸福,而不是更痛苦;学习是为了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命运所主宰。

 而那些被“吹爆”的可怜的孩子们,却偏偏因为学习而变得更迷惘,更痛苦,甚而至于完全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了。这个教训,怎一个“痛”字了得!

 可能打比方更容易把问题说清楚,这里不妨仍用“吹气球”这个比方往下说——为让我们的孩子不再被“吹爆”,作为父母,尤其是爸爸,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首先,给孩子加压务必要远离“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把气球吹爆。那些被“吹爆”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几乎无一例外地于事先对孩子可能因学习而“崩溃”全然无知,往往是孩子出现严重问题后,才追悔莫及。听着某位爸爸的泣血哀鸣——“孩子,爸爸真的不知道学习还能学死人啊”,不知各位父母作何感想。都说无知者无畏,信哉斯言。因为没有“吹爆”的概念,可怜的父母(当然也包括一些老师)为让孩子提高成绩,无所不用其极,全然忘记了那是一个个血肉之躯,那是一棵棵还没有长成的幼苗,那是一朵朵尚未开放的鲜花……真的希望,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能有“底线”这个概念,并且能够死死守住这条“底线”,让孩子们都远远离开这条“底线”。没有战争,没有动乱,没有饥荒,在如此和平幸福的环境中,却有孩子因为学习而丧失健康乃至生命,这个代价实在是太惨痛,也实在是太无谓了。

 其次,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有耐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古训无人不知,但设身处地,许多父母却常常没了留住青山的静气。父母当然有父母的道理,听听他们的“名言”吧:“我如果给了孩子一个轻松的童年,将来就会欠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可以说,这是无数父母向孩子拼命加压的“内在动力”。看看书店热卖的那些书吧——先是“赢”在大学,然后是“赢”在中学、小学、幼儿园、襁褓……现在恨不得都“赢”到妈妈肚皮里面去了。书的指向反映了父母们内心的焦虑,他们担心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我当然理解这些父母的苦心,但还是想奉劝一句:“来日方长。”学习像跑马拉松,无论是学业还是人生,还有那么长的路要走呢,急什么呀?况且,学业不成功,也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啊。无数事例证明,除了学业,孩子还可以做许多事,做得好,一样可以有辉煌的人生。再退一步讲,即使没有任何成功,就一个健康活泼的生命而言,不还有最平凡的幸福和快乐可以品味么?而一旦被“吹爆”,就没有一丁点儿幸福和快乐可言了。

 第三,对孩子的能力要有正确的估量。有的气球可以吹得很大,有的则吹不了太大。不同的孩子,能力各不相同,甚至有巨大的差异。这一点,老师可能比父母要看得更清楚些——每天要接触大量学生,自然会有比较和鉴别。而面对家中唯一的孩子,许多父母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的,我家孩子也一定能做到。果真如此吗?未必,真的未必。一个身高体壮的人可以很轻易地搬起一块大石头,一个瘦小枯干的人连搬起一块小石头都费劲,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象力量那样直观,那样外显,不为相当多的人所认识也就在所难免了。学习能力的差异,既源自先天禀赋,也与后天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密切相关。据我观察,到了初中,孩子的这种能力已经非常清晰地分出三六九等了,而且这种差异会相对稳定地持续到高中乃至以后。我的观点是:一定限度内,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赶超的;超出了这个限度,就不是仅凭努力就可以逾越的了。

                                   摘自《快乐老爸的育子辛经》

 

 

                                                                   父母别给孩子过大压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