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是牡丹盛放时

(2014-07-19 00:10:27)
标签:

历史

收藏

文化

分类: 杂谈

正是牡丹盛放时 

(代前言) 

程玮

         那应该是1902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此时紫禁城里的牡丹花已经开得姹紫嫣红,丰盛繁华。德国公使阿尔方斯·冯·穆默带着心爱的相机,从东华门入宫,为慈禧太后照相。

         那应该是个阴天,太阳在云中若隐若现,殿内光线昏暗。穆默对摄影的光线很不满意,有心请求慈禧移步殿外,在她心仪的牡丹花旁拍照。但京城春天的风有些凌厉,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他小心翼翼地请求把慈禧的座椅往窗口移动一些,并且在慈禧座椅侧面的地上平铺了一块巨大的明黄色的綾缎。柔软的、浅浅的黄色丝缎像一抹阳光婀娜地洒落在地下,它的反光使慈禧脸上的光线顿时柔和明丽起来。

        穆默满意地舒了口气,走到照相机后面,再次审视画面,确认焦距,然后请求慈禧赏赐一个微笑。慈禧没有那么做。在她留在世上为数不多的照片中,她从来没有对着镜头微笑过。在一个受命于天的女子看来,她没有任何取悦于人的必要。穆默静等片刻,然后屏住呼吸,轻轻地按动了快门……

 

         当然,这只是德国作家汉斯·迪特·施利波所写的穆默传纪小说《在北京的城墙后面》里描写的一个场景。德国公使穆默与慈禧太后确实有过几次交往,他也是获得慈禧钦允,能够进宫拍照的为数不多的外国人之一。在穆默离开中国前夕,慈禧太后向穆默赠送了一幅画轴作为纪念礼,上面是她亲笔画出的牡丹花卉。但他们交往的细节和经过,宫中没有记载,穆默也从来没有留下过任何文字和描述。作为职业外交官,穆默始终把这样的交往定位在私人交往的层面上。

       

         穆默于1859319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富商和外交官家庭里。18857月开始他的外交官生涯。1900620,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击毙后,穆默随同赴华作战的德国兵船“普鲁士号”抵达中国,继任庚子时期德国驻华大使。穆默是一个头脑冷静的外交官,虽受命于德国皇帝,并始终坚守着德国的立场。但他对中国一直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他是以外交途径解决庚子国变、促成《辛丑条约》签订的核心人物。但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他明确评点说:“我们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我们的要求得到了满足”(Man hat das Falsche verlangt und erhalten.)。他对部下说,欧洲人对于中国的印象,在绝大部分程度上是大错特错的。

        1902年穆默借回国休假之际,在柏林自费出版了《照片日记》。这本影集通过600多张照片,从很多角度反映出中国近代史重要的事变中,中外军事、外交活动,还有中国各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多数为很多古迹最早的甚至是仅有的图片资料。穆默在他的出版前言里说,他意在让他的朋友们、亲属们和同事们,通过这些照片,对遥远的中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这是限量印刷的影集,每一本都有编号。穆默将它们赠送给自己的朋友,部下,上司以及亲属们。其中编号第515这一本,被穆默赠送给当时穆默家族的世交、汉堡外交官世家布莱希特家族。布莱希特家族将这本相册一直珍藏在家族私人图书馆里。2006年年底,这个家族的唯一继承人、德国国家电视台资深编导汉斯·布莱希特先生(Hans Brecht)自知不久人世,将这本影集赠送给他早年的一个部下,一个德国电视最高奖项格林姆奖的获得者班特·李博德先生(Bernd Liebner),因为他的太太是中国人,并且是位作家。汉斯·布莱希特先生认为,对这本影集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好的归宿。

        这个中国太太就是我。多年以来,为德国电视台拍摄关于中国文化历史纪录片的我,因为在国外的图书馆接触过很多流落海外的中国古籍孤本,对这本影集上的老照片并没有太多的惊喜和足够的重视。翻看过以后,就把它放到了书架上。

        2007年夏天,我的父母来德国探亲。我父亲程以正一生致力于文史研究,见到这本影集惊喜万分,认为其中有些照片有很珍贵的历史价值。我们应他要求,为他扫描以后,让他带回中国。父亲在《老照片》的杂志和《扬子晚报》上发表了关于这本影集的文字,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2009年4月的某一天,福建教育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林冠珍女士拜访了我的父亲。向他提出了出版这本影集的动议。         

        穆默过世已逾90年。这些记载着中国历史的珍贵照片也到了重见天日的时候。今年春天,应福建教育出版社之约,我用了很多的时间,把这本影集高清像素逐页扫描了一遍,并用了更多的时间将上面不多的德文图解翻译成中文。穆默影集上提及的中国地名人名,使用的都是韦氏拼音,也存在一些细微的错处,其中的考证和核实花去了我很多时间。而前言的德文古花体字,也让我花了很多精力去辨认。这是些繁琐而细致的工作,但做这一切的时候,我的心情始终是愉悦的,安静的。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在花园里精心栽种的牡丹花盛开了。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花朵,因为气候和纬度的差异,花期比中国晚了两个月,但一如既往地盛大,繁华和张扬。我久久地注视着在微风中摇曳的锦簇花团,想起那个身居高位,曾经左右过中国历史的女人,想起当年乘坐“普鲁士号”战舰抵达中国的穆默,想起已经先后往生的汉斯·布莱希特先生和我的父亲。

          这是一本有着前世和今生、因果和缘由的书。当我们翻开它的时候,请相信我,天国的他们,正在微笑地注视着……


                                            (为父亲两周年忌日)

                                                      



正是牡丹盛放时
慈禧赠送给穆默的牡丹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