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们,我在中国过春节。跟你们一样,吃饭喝酒很繁忙。更新晚了,拜年还不晚。祝大家龙年大吉。
我们四个姐妹兄弟今天为我们父亲举行了80寿筵。

如今的他们
父亲在去年年底出版了诗集,这是我写的序。
能够为自己父亲的诗集写一些文字,是做儿女的福分。
记得小时候,我们住在四眼井附近。那是旧时代留下的一个很大的官邸。但我们家的房子很小。父亲母亲和我们姐弟四个,一共有三个房间。一个房间烧饭吃饭,一个房间是父母的卧室兼书房,我们四个孩子住一个房间。那个时代的家庭生活是很艰辛的。大人们总是很忙。童年时代最深的印象是,父亲坐在写字台前,埋头写东西。母亲总是说,轻点呵轻点,你们爸爸要赶写东西。很重要,很紧急。于是我们都很安静。暗暗帮父亲着急。
那时候的稿纸上印着方格子,一页稿纸有三百个格子。所以,写作在那个时候,又被叫做爬格子。从我记事起,父亲就这样不分昼夜地爬着格子。写讲稿,写文稿,写史修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如果把他经手的那么多稿纸加起来乘以三百,肯定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天文数字。
这本诗集,只是父亲文字沧海中的一粟。
诗言志。这本诗集中收入的诗词,记录了父亲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怀。
有岱顶上的浅吟低诵:“天籁寂,听九霄唤取,佩玉之音。”这首沁园春写得空明空旷空灵,并巧妙地融入母亲的名字。有一种天籁般的音响。
有悟空寺前的咏史抒怀:“楼钟音袅云天外,塔影岿然烟雨中。”这首七律体现着父亲对本土历史坚持不懈的追寻和探究。
有旅欧时的心绪感言:“抛币入池惟祝愿,来生再续此生缘。”在罗马的少女泉前面,人们都背对喷泉,把一个硬币抛入泉中。希望以后还能再次回到罗马。这首诗里有一种洞察生命的清明和豁达。
有痛失亲友后的长歌短叹:“萎谢棣棠花,泪洒江南雨。桃李芬芳雏凤清,寻梦倾别绪。”
父亲一生重友情,恋亲情。对挚亲好友离去的不忍不舍,跃然纸上。
一词一曲,一咏一叹。字里行间,情真意切,淡雅自然,朴实严谨。恰如父亲这一生的为人为文。诵读父亲的诗作,让我们与父亲进行了一次心心相映的沟通和交流。
我是姐妹兄弟中间最早离家,也是走得最远的一个。但更是受父亲影响最深的一个。也许,就是童年记忆中父亲在写字台前的背影,让我选择了写作。虽然我现在使用电脑,不再去爬那三百个格子了。但是,我依然很喜欢用“爬格子”来比喻写作。因为这三个字里充满了一种坚忍不拔和上下探索。
八十华诞的父亲,属于中国难能可贵的,有追求,有风骨,安于清贫的那一代知识分子。正如他自己所写:“胸怀坦荡无城府,乐道安贫两袖风。”
可父亲这部诗集赠予我们的恩惠,又岂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谢谢了,父亲。
是为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