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个统计,德国有五分之一的育龄妇女不愿意生孩子。理由是,生存环境太恶劣,把孩子生在这个世界上不负责任。因此可以推测出,若干百年以后,日尔曼民族将会消亡。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读到的美国记者爱伦·魏斯曼(Alan Weisman)的一本当时影响巨大的书——没有我们的世界。这本书已经有中译本,好像是上海的一个出版社出的。上面介绍了一种“人类自愿灭绝运动”,因为涉及到未来的孩子,让我印象很深。
    
这个运动的口号是:希望我们活得长久并灭绝。运动提倡者们认为,再要认为我们都能共享一个地球、共同享用它的资源就未免太天真了。与其让人类和其它生物一样面对因为资源战争和自然灾荒引起的大批量死亡,“人类自愿灭绝运动”提倡让人类轻松地走上死亡之路。
    
持这个观点的人们认为,假如人类都同意停止生儿育女,或者在什么病毒的侵袭下,所有精子都丧失了发育能力。5年以后,再也不会有5岁以下的孩子悲惨地死去。于是,所有活着的孩子生活环境会得到改善,因为他们变得十分珍贵。所有的孤儿都会有人收养。
     
21年以后,再也没有了青少年,于是也就没有了青少年犯罪。到那个时候,人们精神上的觉悟将会取代恐慌,因为大家明白,人总有一死。于是,世界上的食物会大有盈余,资源变得像从前一样丰富。海洋变得充满活力。因为人类不再需要建造新房子,森林和湿地面积也会扩大。
     
最后的人类可以静静地享受他们最后的日落。他们知道,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这个星球还原成了最初的伊甸园的模样。
     
魏斯曼在书的最后写道:或者甚至会有这么一天,我们早已消逝,可却不堪忍受没有地球的寂寞——我们自己曾经如此愚蠢地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自取灭亡。我们,或者是我们的记忆,也许会乘着宇宙的电磁波搭上回家的航船,久久萦绕着我们深爱的地球。
     
书中的观点我并不全部赞同,但他对人类末日的描绘充满了人性的凄美,让我一直难以忘怀。希望他描绘的凄美到来得晚一些,再晚一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