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有一些生活得很“绿色”的人群。他们虽然还没有形成主流,但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目和效仿。
我的德国出版商住在一个小镇的边缘。去他们家做客时,喝的水是直接从院子的井里打上来的。怕我不放心,他们给我看了有关部门对水质的鉴定书。其实我也没有不放心,这水清凉微甜,一口就喝出了跟装在瓶子里的矿泉水的区别。
他们有两栋大房子。这两栋房子房顶上落下的雨水,都被积存在一个深埋在地下的巨大的塑料桶里,然后通过一个自制的系统,和洗手间接通,直接用来冲洗。他们是很节约的人,但为了这套排水系统,他们付出了很大一笔投资。他们很少制造垃圾。我看了他们自制的垃圾处理系统。他们的垃圾分类很多,有纸张,塑料和金属,然后是生活垃圾。他们把生活垃圾放进一个池子里,让它们生产沼气。我的感觉是,如果有一天,城市供水供电系统彻底停止了工作,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会受到丝毫影响。
他们解释说,他们并没有这样的危机意识。只是因为,这个地球上的清水已经很少,消耗一点,就少一点。因为焚烧垃圾,这个地球的天空已经受到很多污染。他们想减少清水的消耗和对蓝天的污染。
还有一个熟人,她住的是节能房。据说能把人身上散发出的热量,家电里散发出的热量攒积在一起,重新变成热能。这个原理我一直没能想得通。她的家庭能源基本已经由太阳能代替。因此她对天气预报非常关心。如果她攒了一大堆脏衣服,她就会等待一个晴好的天气开洗衣机。我说,如果连续十几天阴雨,那又该怎样?她说,她会继续等待太阳。这其实很正常,在没有发明洗衣机的时候,人们不也总是等待一个晴好的天气,洗被套洗衣服。被阳光晒干的被套有一种特别的清香,跟烘干机烘干的完全不一样。
在她的指点下,我开始慢慢学着绿色起来。
以前洗发的时候,我先把头发冲湿,然后往上揉香波。在揉香波的过程中,水喉是开着的。因为这中间的过程不长,没人在意这一点。现在洗头的时候,我记住她的指点,冲湿头发,关上水喉,然后往头发上抹香波,等把头发揉透彻了,再把水喉打开,冲洗头发。这样洗头发,一次省不了多少水,但一次次积累下来,那也是很多的水,很多清冽纯净的水。
住酒店的时候,如果天数不多,我总是把免换被套床单的卡片放在床上。
做客的时候,我总是把面前的那杯水或饮料,彻底喝完了才离开。
在饭店点菜的时候,如果我知道那家饭店的量很大,我会事先跟服务生声明,我付全价,但请给我三分之二的量。
这样做跟金钱其实没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我们对我们后代的体贴和关怀。为了他们今后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尽可能节约地球上的资源。如果我们能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方蓝天,一泓清水,那就远远胜过世界上任何的财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