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说的家书,不是“烽火连三月”里的家书,而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写家庭和家人的一本书。这样的书以前有过,叫家谱。现在不多见了。跟传统有关的东西,我们已经丢失很多。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人称我“小玮姐姐”。这两个人是我奶奶的姐姐的儿子的一儿一女,是表了好几表的表亲。当年我在南大读书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在南大教书,他们一家就住在南大校园里。碰到周末,我有时会过去蹭饭吃。
我的表弟小时候就不是一般二般地聪明,见过他的人都说这个孩子聪明得紧,以后会耀祖光宗的。这话还就是没说错。表弟去澳大利亚留学以后,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澳洲昆士兰大学的终身教授,被誉为国际空间数据库研究领域顶级的专家之一,去年还被邀请回国上天安门观看国庆阅兵。我的表妹跟着去了澳洲留学。他们在那里生根开花。他们的父母退休以后,也去了澳洲,在儿女那里度晚年。我们失去了交往,一晃就是几十年,直到今年年初我们在网上重新开始了联系。
他的父亲去年故去了。他是个乐观开朗正直的人。我非常想知道他为什么晚年的时候移民澳洲,他在澳洲的岁月是不是寂寞,走得是不是从容?他说,我寄一本书给你吧,那是我们的父亲晚年写的一本书,你想知道的上面都有答案。
于是等来了一本书:浅灰色的封面上,印着一朵浅紫色的小花,我猜想那应该是毋忘我。书名叫生命之爱。这本书详细地叙说了一个知识分子一生的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哥哥姐姐,他的妻子儿女,他的儿女的儿女们。他们的生辰,他们的个性,他们的趣事。在我静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明白,其实我正在阅读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家庭的真实的历史。
我们了解文艺复兴史,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还了解这个世界上跟我们并不很相干的歌星明星的情史野史。可是,对于我们自己的祖先,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中有几个人知道我们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和经历呢?
千万不要误认为他们跟我们已经没有了关系。当我们每个人清晨起床,走出家门,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本能的举动和反应,有很大一部分不是来自我们自己,而是来自很多我们没有见过面甚至连姓名也不知道的祖先。他们的血液通过一代又一代传递到了我们的血脉里,所以当我们碰到一件事拍案而起,而我们身旁的另外一些人或忍声吞气,或无动于衷的时候。我们和他们的区别,除了接受教育的程度和父母的影响以外,还来自我们父亲的父亲的父亲,或者更远的祖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遗传基因甚至总是抢在理智的前面,为我们做出选择。
很多年以后,我们孩子的孩子的孩子,在从我们那里继承了一个姓氏和一笔财产以外,将会因为拥有祖先留下的这样一本家书而由衷地感激我们。因为家书将告诉他,他从哪里来?
于是他会明白,他可以往哪里走,大概可以走多远?——
中国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欧洲人说苹果不会落在离苹果树太远的地方,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这样的家书虽然不是来自三月烽火之中,但它同样可以抵得上万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