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散文集《夜莺的歌唱》 |
到了周五下班时,播出带送来了。一看就像遭了谋杀一样大叫起来。技术竟然把老的版本转成了播出带,除了他新做的片头片尾,中间的图像都错了。这是个很低级的错误,也是一个很不幸的错误。如果我把文本通过邮件传给技术时多说明一句,或者技术在打开文本时仔细一点多问一句,或者是转播出带的时候编辑多看一眼,就不会有这个错误。因为是买来的节目,就像领养的孩子一样,大家缺少了一点点爱心,于是就铸成这个大错。我先是惊出一身冷汗,然后就绝望得大笑起来,想到接下来是周末,想到星期一早上就要按照新剪的版本配音,想想还是笑死掉算了。
因为没笑死,所以只能给技术打手机。他的手机总是一下班就关机,命不该绝的是就在他正要关机的那个时候打通了电话。他明白这个错误就像“十五的月亮”里的军功章一样,有我的一半也有他的一半。二话不说,星期天专门跑去加了个班,化险为夷。到星期一的时候,一切按原计划进行。大家不动声色。那个错误就像电脑里被删除的文本一样,连垃圾篓也清理得干干净净,毫无踪影。
我多年来的体会是,做电视节目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出错的过程。我们好像已经把所有能犯的高级低级错误都犯过了,但还是不断有新错误出现。比如说,拍到最好镜头的录像带坏了,因为风刚好把一粒沙子吹到带子上去了。清代的宫女们娉娉婷婷地在紫禁城内行走,天空中却有飞机飞过时留下的痕迹。好不容易把片子剪完了,电脑的硬盘却烧坏了,这个硬盘上偏偏就是最重要的内容。还有一次转带子的时候技术对软件不熟悉,转录的过程中又没有守在屏幕前。结果到录音的时候,大屏幕上动不动就出现黑画面。录音棚里所有的人看着那绵绵不断的黑画面一个个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偏偏那次请的是德国最贵的演员,偏偏他第二天就要去国外度假。等等等等。有很多错误是可以用金钱弥补的,也有很多错误是金钱根本无法补救的。当时当地,恨不得出了门就金盆洗手,回家做做小鸟,依依人算了。
开始的时候我总以为是我们的运气太背,或者智商太低。后来跟同行交流后才明白,原来人家犯起错误来也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波未平又起一波。还有一次跟国内的同行交流,他听后象中了彩票一样喜出望外,说原来德国搞电视的也跟我们一样抓狂啊!都吃的五谷杂粮,能不一样吗?
美国六十年代的流行歌星鲍勃.戴尔在那首著名歌曲“答案在风中”里问道: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
鸽子要飞越几重大海,才能最终在沙滩上睡眠?
我还要接着往下问:
电视制作要经历多少错误,才能最后不犯错误?
风中的答案是,只要不耽误播出,就是没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