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音乐会青岛神童 |
分类: 散文集《夜莺的歌唱》 |
去青岛当然是为了工作。因为工作关系,去拍摄青岛交响乐团的排练。人
家介绍说, 乐团的指挥叫朱晖,亚洲三大著名指挥之一。我在此之前, 连这
个名字都没听到过。当然,我没听过他的名字并不是说他没有名,而是说明我的孤陋寡闻。因为除了小泽征尔,我连那另外一个印度指挥的名字也没有听说过。朱指挥是个个子小小的老人,有人说他是希腊人,也有人说他是新加坡人,但总的来说他是个华人。他非常热情,也非常配合。乐团演奏时的爆发力和激情让我们非常吃惊,于是大家都想乘机听一场不花钱的音乐会。
我们对乐团负责人说,我们要在正式演出的那天来拍摄,还很认真地去确
定了架机器的地方,当然是楼座的第一排中间。负责人一口说没有问题,想把机器搁哪就搁哪。我们都有点奇怪,想电视台的面子再大,也不能把买了票的观众赶走吧。
去音乐会之前,我的同事们接二连三给我打电话,问我中国的音乐会有什么服装要求。我当时正在网上教一个很多年没见过面的中学同学把照片传给我。他的手艺不是一般地臭,而是非常地臭。我知道自己不大有功夫做出门的必修课了,一急眼就说,你们以为真去听音乐会啊,我们是去干活啊,穿深色的衣服就行啦。
我们进场的时候,场子里除了我们基本上就没人。负责人把我们领到楼下正中间的位置,说让我们把机器架在那里,还派我们一行五人全坐在最中间的那一排。我们很心虚,再三谦虚说,到楼上就行了。不要影响了听众。负责的先生说,这里的效果好,就坐这里。感觉上这音乐厅是他家开的,或者是专门为我们开的。
到了开场前的十分钟,开始陆续有人进来。基本上都是两个大人,带一个小
孩。突然来了两个女孩,说我的同事坐了她们的位置。 我们说是乐团让我们坐
那里的。女孩子们很义愤填膺,因为是外国人占了位子,一说就说到阶级仇,民族恨上面去了。我给那负责先生打手机,他没好气地说,别让她们,那两排位子都是我送出去的票。让她们自己找别的位子坐去。他的话提醒了我,我回头一看,才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后面的位子大部分都空着。
我们在后面一排坐了下来,这时候音乐会已经开始。我常常在网上看到有
人批评中国观众的素质,说音乐会上乱乱糟糟,手机响成一片,小孩子奔来奔去。这些现象一点都没有发生。一是场子里听众不多,二是乐团一到位,手机就没信号了。三是,小孩子给大人一左一右夹在中间,连动弹的机会都没有。我后面那排的小孩在德彪西睡意朦胧的“午后牧神”刚刚结束的时候扬言要上厕所,立马给父母镇压下去了,说他进场以前上的厕所,不可能又要上的。我替那小孩抱不平,我如果做了孩子,听完这一段也很想去厕所散散心的。
场子里面静悄悄的,该鼓掌的地方,大家就拼命鼓掌,不该鼓掌的地方,一次也没有人鼓错掌。音乐会的掌声是最能看出听众水平的。我这才明白,我周围坐的是一群最具音乐修养的听众。
到上半场休息的时候,摄像说要换个机位。我们就一起到楼座去。上楼一看才知道,楼座基本上是空的。最前面有几个年轻人拿着小摄像机,一看就知道是乐团成员的朋友。怪不得人家不希望我们上楼,大概有点顾及国际影响的问题。
休息期间大厅里没有卖饮料,而是在卖书。那些书都记录着成功了的音乐
神童的事迹。很多大人小孩都在围着买书。 我的一个同事说,是不是这些小孩
在家没人带,所以一起来听音乐会了。这实在是头脑简单的外国人才会想得出来。我们中国的家长就是为了孩子才来听音乐的。而这些孩子,基本上可以断定,不是学小提琴的,就是学钢琴的,或者总是学一种乐器的。他们才是音乐会的主要听众。而父母充当的都是陪公子读书的角色。
这是一场非常出色的音乐会。听众全都努力地长时间鼓掌,让朱指挥一连谢幕了三次,完全达到了国际水平。只是青岛的听众过于拘谨,没有那种欢呼和吆喝。我和我的同事们为了营造气氛,一遍遍地大声喝彩,弄得其他人很不满意地回头看我们,我们倒成了一群没有教养的乡下人。
真希望组织者能多想出一点办法,把人弄到音乐厅里去。实在没人买
票, 就把票送给大学生吧,场子坐满了,听众也就培养出来了。
家介绍说, 乐团的指挥叫朱晖,亚洲三大著名指挥之一。我在此之前, 连这
个名字都没听到过。当然,我没听过他的名字并不是说他没有名,而是说明我的孤陋寡闻。因为除了小泽征尔,我连那另外一个印度指挥的名字也没有听说过。朱指挥是个个子小小的老人,有人说他是希腊人,也有人说他是新加坡人,但总的来说他是个华人。他非常热情,也非常配合。乐团演奏时的爆发力和激情让我们非常吃惊,于是大家都想乘机听一场不花钱的音乐会。
我们对乐团负责人说,我们要在正式演出的那天来拍摄,还很认真地去确
定了架机器的地方,当然是楼座的第一排中间。负责人一口说没有问题,想把机器搁哪就搁哪。我们都有点奇怪,想电视台的面子再大,也不能把买了票的观众赶走吧。
去音乐会之前,我的同事们接二连三给我打电话,问我中国的音乐会有什么服装要求。我当时正在网上教一个很多年没见过面的中学同学把照片传给我。他的手艺不是一般地臭,而是非常地臭。我知道自己不大有功夫做出门的必修课了,一急眼就说,你们以为真去听音乐会啊,我们是去干活啊,穿深色的衣服就行啦。
我们进场的时候,场子里除了我们基本上就没人。负责人把我们领到楼下正中间的位置,说让我们把机器架在那里,还派我们一行五人全坐在最中间的那一排。我们很心虚,再三谦虚说,到楼上就行了。不要影响了听众。负责的先生说,这里的效果好,就坐这里。感觉上这音乐厅是他家开的,或者是专门为我们开的。
到了开场前的十分钟,开始陆续有人进来。基本上都是两个大人,带一个小
孩。突然来了两个女孩,说我的同事坐了她们的位置。 我们说是乐团让我们坐
那里的。女孩子们很义愤填膺,因为是外国人占了位子,一说就说到阶级仇,民族恨上面去了。我给那负责先生打手机,他没好气地说,别让她们,那两排位子都是我送出去的票。让她们自己找别的位子坐去。他的话提醒了我,我回头一看,才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后面的位子大部分都空着。
我们在后面一排坐了下来,这时候音乐会已经开始。我常常在网上看到有
人批评中国观众的素质,说音乐会上乱乱糟糟,手机响成一片,小孩子奔来奔去。这些现象一点都没有发生。一是场子里听众不多,二是乐团一到位,手机就没信号了。三是,小孩子给大人一左一右夹在中间,连动弹的机会都没有。我后面那排的小孩在德彪西睡意朦胧的“午后牧神”刚刚结束的时候扬言要上厕所,立马给父母镇压下去了,说他进场以前上的厕所,不可能又要上的。我替那小孩抱不平,我如果做了孩子,听完这一段也很想去厕所散散心的。
场子里面静悄悄的,该鼓掌的地方,大家就拼命鼓掌,不该鼓掌的地方,一次也没有人鼓错掌。音乐会的掌声是最能看出听众水平的。我这才明白,我周围坐的是一群最具音乐修养的听众。
到上半场休息的时候,摄像说要换个机位。我们就一起到楼座去。上楼一看才知道,楼座基本上是空的。最前面有几个年轻人拿着小摄像机,一看就知道是乐团成员的朋友。怪不得人家不希望我们上楼,大概有点顾及国际影响的问题。
休息期间大厅里没有卖饮料,而是在卖书。那些书都记录着成功了的音乐
神童的事迹。很多大人小孩都在围着买书。 我的一个同事说,是不是这些小孩
在家没人带,所以一起来听音乐会了。这实在是头脑简单的外国人才会想得出来。我们中国的家长就是为了孩子才来听音乐的。而这些孩子,基本上可以断定,不是学小提琴的,就是学钢琴的,或者总是学一种乐器的。他们才是音乐会的主要听众。而父母充当的都是陪公子读书的角色。
这是一场非常出色的音乐会。听众全都努力地长时间鼓掌,让朱指挥一连谢幕了三次,完全达到了国际水平。只是青岛的听众过于拘谨,没有那种欢呼和吆喝。我和我的同事们为了营造气氛,一遍遍地大声喝彩,弄得其他人很不满意地回头看我们,我们倒成了一群没有教养的乡下人。
真希望组织者能多想出一点办法,把人弄到音乐厅里去。实在没人买
票, 就把票送给大学生吧,场子坐满了,听众也就培养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