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数学教师的建议汇总(三年级上学期)

(2013-07-11 08:02:38)
标签:

教育

分类: 给老师的建议汇总

给三年级数学老师的建议 大张艳

    进入三年级了,知识量和知识难度相比较一、二年级有了很大的跳跃和提高。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很多知识在幼儿园里已经接触到了,即使不下功夫有好多孩子还可以凭借在幼儿园里的知识基础,耍点小聪明就可以学得比较轻松。但是到了三年级,孩子们一下子就感觉到学习内容增多了,知识难度增大了,学习渐渐感到有些吃力了。这时我们在教学中的教育指导尤为重要。因此在本学期针对知识教学和学生习惯培养我们的许多做法得到了较好的收获。

1         积累本的合理使用能促进孩子们及时整理知识,巩固知识,反思不足。

本学期我们借鉴了高年级的经验,让孩子们准备了数学积累本。由于刚刚设立,开始阶段我们只是让孩子们把每天的作业卷粘在积累本上,周末每人都把积累本带回家,和家长共同把积累本上做错的练习题重抄一遍,自己再做一遍。由于经常检查监督,大部分学生们渐渐养成了每天自觉粘试卷,自觉改错题,周末自觉重做错题的习惯。但也有小部分孩子总是等着老师督促检查才能粘卷、改错、积累。

      积累本不但可以整理错题,反思不足。在一单元学习之后我们又指导学生运用积累本整理一单元的知识网络。课堂上我带领孩子们边讲边把知识点记录在黑板上,梳理知识点之后我就指导孩子们把这些知识点自己整理下来,孩子们在老师启发指导下各自发挥聪明才智,设置了小提示,小点评、小例子等,并且这些知识点梳理之后,他们还能自己填画上简单的图案、边线,使构图更加清晰、美观。应用积累本梳理知识网络在整理《千克、克、吨》和《年、月、日》这两单元的知识时,孩子们做的特别出色,我就把两个班级中的优秀成果相互交换展览,孩子们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积累本使用的更加自觉。

 2      大胆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动起来。本学期的很多知识需要学生亲手操作,亲自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本学期教学《搭一搭》《有多重》、《年、月、日》《摸球游戏》这些内容时都可以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孩子们在操作中能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学习过程生动有趣,特别吸引孩子愿意主动参与。

 3      控制好作业量及作业难度,不让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学习不在于学生做了多少练习,也不在于学生做的练习题的难度有多大,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设计学生的作业练习要特别控制好作业量和作业的难度。千万不要让大量的作业磨灭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要让高难度的练习题打击了孩子们学好数学的信心。特别是每学习一种难度较大的新知识时,一定要针对当天学习的知识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作业而且难度要降低,给孩子学习新知识建立充分的自信。

 4   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数学能力之一,这种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具有特别关键的作用。

1)利用好课前的两分钟进行口算。每天的课前两分钟都是训练学生形成良好计算能力的好机会。我们班级从一年级就开始这样训练,因此每次的口算竞赛和计算竞赛,学生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也说明坚持口算训练有收效。

2)每天的作业题中都应该设计计算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必须有持续的练习,而且练习设计要有易错计算题的对比练习,例如“24×5”学生常常当成“25×4”,这样的易错题就应该经常在作业题中出现。这学期学习了许多乘除法计算题,因此不管学习什么内容都可以在作业中增加计算练习题。

    当然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中有些细节培养我们重视的不够,例如指导学生过程本的使用不够严格、监督到位,因此不少学生不愿意使用过程本,而且本子用的缭乱,这就为孩子养成严谨、细致的良好习惯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每个细节都要严格细致、决不放松,这样才是对学生真正负责。

   本学期学校在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如何能做的更好,希望下学期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能有更好的研究和发展。

 

给三上数学教师的建议 杨丽红

一、狠抓计算。

计算能力是每个年级都应该抓的,三年级也不例外,我们重视了计算能力的培养。

关于口算:

1、重视讲题的训练。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2、形式灵活多样。

1)做题必讲题;

2)每天课前两分钟小测(做完讲题。批改方式:互批、对答案、老师批……);

3)每天晚上计算小测(至少20道)

4)定期进行班级、年级计算竞赛,颁发计算小王计算大王证书。

讲题方法:拆分算

例如:刚开始学23×4,想:20×4803×41280+1292,所以23×492;经过一段时间,我们的讲题简化为23×4,想: 80+1292

再如:426÷6,想:420÷6706÷6170+171,所以426÷671。经过练习简化为70+171

关于口算教学,要加大讲题力度,避免在学完乘除法竖式之后,孩子们用竖式的方法进行口算,失去口算真正的意义。

关于笔算

1、乘法: 主要存在的口算的问题,百以内的加减法不过关、抄错数等、 0问题、横式不写得数等。

建议:A、关于甩0问题的乘法竖式,学生经常忘记简写方法。教学前, 应引起老师的注意。

B、在三年级一开学就应该将百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纳入每一天的口算练习当中,以便学生在学习乘法竖式的时候,能准确计算。

2、除法:在二年级的时候,除法竖式的起始课打深、打牢,在三年级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时就比较容易。当学生遇到的困难不理解时,让学生分一分,体验一次没分完,需要分两次甚至三次。先明理,再程序,尊重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较好的把旧知迁移到新知中来。

二、重视课堂爬行

概念部分:

 1、重视学生的亲自体验。

  1)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提前让学生到超市了解日常用品的重量,看看有多重?然后掂一掂。让学生准备:苹果、土豆、食盐、黄豆……课堂中分小组(4人),发记录单(物品名称、估的质量、称的质量),体验后学生很感兴趣,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融入血脉之中。

 (2 学习年月日 。查万年历:在学习这一单元的知识之前,与计算机课整合,学生通过查找万年历,查连续20年,每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将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调查完成一年中有几个月,以及你如何记住每个月的天数,2月的天数,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调查,学生向生活和资料学习,从而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3)实践:数豆子,让学生自学,和家长一起做数豆子的实验,并及时写数学日记。体验如何估一估,怎样估更准确。

 建议:

112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转换建议通过对比学习,上面是12时计时法,下面是24时计时法,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理解它们之间如果转换,帮助学生由具体向抽象转化。但两种计时法的互相转换仍是个困难。有待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2)推理:建议用图示法帮助学生找到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画出图示(箭头图),便于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应用题部分:

1、给孩子独立审题,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重视讲题能力的培养。

3 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应用题的教学要让学生提炼有效信息,掌握分析的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抽象出基本的数量关系。

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采取多种策略。例如:列表法、图式法、画线段图法等等。

通过半学期的培养,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

建议:

1)关于连乘、连除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学完后进行对比练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

2)关于派车的问题,学生在二年级学习的基础上,接受得不是很困难,但是还是建议在学期中进行学习。怎样派车最合算,关键看哪一个方案钱少,与空座无关,让孩子们亲自去爬行,理解得会更好。

 

总之,课堂重视爬行,重视讲题能力的培养,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已经尝到了甜头,下学期继续抓下去。

 

给三年级教师的建议 刘艳

 

  1、严格控制作业量,作业适中学生才会喜欢学数学,尤其是晚间,半个学期来晚间只留一页口算题,5分钟计时做,由小老师对数,同桌互批互改,学生非常喜欢。

  2、课前2分钟做数学心算,千万不能浪费或做与数学无关的任务。由学生主持,定期换人。对学生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荣誉。

  3、周二的思维拓展训练课采用分班制,A1,A2B1,B2四个班级,每周测试45道上一讲的内容,然后分班,对学生有挑战性,如果不复习的人就会很差,所以学生自己主动去复习,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内容安排适当,不要过分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那样一定会适得其反。

4、在教学租船、租车、租房间问题时,学生极容易摸不着头脑,所以这一节课一定要单独拿出一课时作为教方法,另一课时用方法操练。我采用小纸条形式,每张纸条只打印一道题,让学生一定要把过程需要的横式写在旁边,这样方便检查错误出在哪里,其实学生的好多错误都是因为计算失误造成的。

3、建议设置数学游戏课,内容是自己动手制作七巧板,做好后组织学生照样子拼图,最后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图案,经过探索,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动手操作课。

四、教训与反思

期末考试B卷有这样一道关于钟表的问题。笑笑从镜子里看到的时刻是430分,实际的时刻是(               )。

此题在练习时我花费了好多时间,让学生反复动手画表,也教给学生把卷纸翻过来看背面是几点的方法,但考试是仍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做错了。这就是因为平日教学这个知识时我们一掠而过,没有深入学扎实造成的,所以期末复习时再怎样练习都是两层皮。我们老师总结的方法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学生不理解。建议三年级老师在教学对称图形时要把镜子中的钟表单独作为一个内容教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素材。步骤如下:

1            教结构-------整点时刻的对称现象。

2            用结构-------几时30分的对称现象。

3            用结构-------几时几十分的对称现象。

4            总结规律:镜子里和实际时间的和是12.

    自主学习的改革是一件老师和学生都受益的好事,我们要继续坚持,更加深入地研究下去。其实我们平日里所做的每一个教育教学小细节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教育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希望我们培根的教育教学一直走在研究的路上,而且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我相信培根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数学教学建议  矫红萍

    一、检查习惯的培养:到了三年级,是培养孩子们检查习惯的一个发展期,这个阶段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具体方法:1、思想上明确检查的作用。2、行动上跟进。表扬每次做题能检查出错误的孩子,在班上树立做题准确率高的好榜样,让检查习惯好的孩子做经验介绍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二、验算习惯的培养:在每一次做题之前都要做一个习惯性的检查查孩子们的验算本是否打开,长此以往,孩子们的验算意识会加强。

    三、计算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搞计算大王赛,评价方式可模仿星光大道中的评选周冠军、月冠军、季度冠军、年度总冠军等等,孩子们很感兴趣,效果也不错。

    四、扩充题目、书中重点题目要有系统性地在一学期内反复呈现:本学期有几个题目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如循环问题、和倍与差倍问题、锯木头问题、长方形拼摆问题等等,教学中我们要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把这样的一些问题都经过研究给找出来,然后要拿出专门的时间教给孩子明确的解答方法与解答技巧,关键还要有系统地在平日的自主练习中、回家的作业中反复呈现该种类型题,因为这种题目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难度与综合性,仅仅通过一次两次的讲解与练习就想达到掌握的目的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要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地重复出现该种题目,才会让孩子有所领悟其中的方法之所在。

     五、积累本的使用:本学期尝试着使用了积累本,平日课堂中讲解到的重难点知识我就用彩色粉笔写在黑板一角,并配上相应的简洁花边,然后让孩子们在自主时间积累到积累本上,刚开始我需要布置这个任务,渐渐地有一些孩子当我课堂上讲完,课刚下一会儿,他们便能擎着积累本让我来看。尤其是到期末时,我就带着孩子在积累本上做单元知识网络的整理,每一次我都是让孩子们自己先整理,然后我再将整理得好的同学的知识网加上我的一些想法在课堂上与全班同学一起共享,几次下来,孩子们整理的能力在一点点提升着,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当整理到年月日时,知识结构是极其复杂的,但有的孩子已经整理得有模有样了,真的很让人高兴。

    总结与反思让自己对这一学期的工作有了一个更全面地回顾与整理,仿佛又与孩子们一起走在成长的路途中,感慨万端,因为这种成长本身就是极具魅力的生命过程,无论是学生的还是作为老师自己的……

 

3上数学教师的建议 于波

  第一次教3年级,一切都是“新的”,正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现将个人的体会建议如下:

 一、计算部分:

 1、口算部分:本学期的口算类型分为乘法: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要清晰的掌握类型,不要“超纲”(如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和个位都正好是除数的倍数),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同时要明白口算部分的价值:为乘、除的笔算奠好基础;通过计算培养学生的思维(2011年小学数学教师中的张天孝的几篇文章阐述的很清楚),如:乘、除法的口算要大力发展学生的“拆分”思维:47×3,想:40×31207×321120+21141,所以47×3141;再如:552÷8,想:480÷860(为什么要拆成48072),72÷8960+969,所以552÷869。同时在口算除法中要渗透以下几种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归一、等量代换等。

 2、笔算部分:

 乘法:相对而言学生接受的较好,主要存在的口算的问题(百以内的加减不过关、抄错数等)、位置制(数位对不准)、甩0问题等。

 除法:在二年级的时候虽然接触了除法竖式,但低年级的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三年级学习“多层”分的时候对学生遇到的困难不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意义打得不透,学生对除法竖式只停留在“程序性”的应用上,故对进一步学习除法竖式的意义铺垫不够。笔者深入研究分析了学生掌握不好的原因(见除法竖式起始课的感受一文),寒假只又翻阅了上海版的教材,对我的启发也非常大,它搭了好多的台阶,先明理,再程序,尊重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较好的把旧知迁移到新知中来。

 二、概念部分:

 1、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

 体验: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提前让学生到超市了解日常用品的重量,看看是多重?然后掂一掂。让学生准备:鸡蛋(煮熟)、苹果、土豆、食盐、花生米……课堂中分小组(4人),发记录单(物品名称、估的质量、称的质量),体验后学生很感兴趣,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玩”融入血脉之中。

 调查:“年月日”是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调查完成一年中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以及你如何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连续62月的天数,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调查,学生向生活和资料学习。

 实践:“数豆子”,让学生自学,和家长一起做“数豆子”的实验,并及时写数学日记。

 2、读懂教材:

①“年月日”中让学生做2012年的日历,非常重要,一是渗透对应的思想:具体的日期要和星期对应。二是顺承的思想,如731日是周二,那么81日就应该是周三。

②求经过的时间是个难点,课标中要求是会计算一天之内经过的时间,不要求两天之内经过的时间,加重学生的负担。同时求经过的时间一定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提倡学生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如画图法、找准临界点分段及时、横竖(竖式)法等,同时最原始的数数法对后进生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12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转换建议建立的一个“尺子”,上面是12时计时法,下面是24时计时法,有了这把尺子,学生就能建立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它们之间的转换,帮助学生有具体向抽象转化。

④推理建议用图示法帮助学生找到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画出图示(箭头图),便于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3、应用题部分:

①要重视文字题的作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熟悉基本的数量关系、发展数学的思维能力、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②通过应用题的教学要让学生学生审题、掌握分析的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抽象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同时要大力发展学生的讲题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