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宝宝总“犯错”?

标签:
宝宝妈妈孩子教养成长 |
分类: 教养方程式 |
为什么宝宝总“犯错”?
文/陈禾
“错”,在妈妈来说,往往就是根据自己的是非标准,很主观的一种判断;而在宝宝方面,由于认知能力有限、价值观还没有形成,这种对与错的教育,对他们没有太大的意义。换句话说,宝宝做任何事,唯一的价值标准就是“我做了很快乐”;而“错”的概念,就只是“妈妈不让我这么做”。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1.妈妈认定的“对”与“错”,未必符合真实或社会的普遍认可,宝宝的认知能力有限,没有主见,在妈妈的“管教”下一概认同,这样对孩子的心智成长就未必有利,也可能对孩子的价值意识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的影响;
2.“对”或“错”的概念如果仅仅是“妈妈说的”,那么宝宝就失去了探索学习的过程与判断是非所必须的观察、体验与思考,这就没有了“内在运作过程”,无法进一步建立价值观念。
这两个问题其实指出的都是同一件事:不能忽略妈妈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对宝宝成长的影响。如果妈妈的价值观脱离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那么宝宝的认知发展可能就会受到妈妈思想的制约,不是自私且偏激就是随波逐流。而在成长的道路上,妈妈的教育理念影响着宝宝的心智发展,妈妈采取了不合理不可行的教养策略,宝宝的学习能力、情绪智能,都可能走入死胡同,导致将来产生各种教养问题或学习障碍。
妈妈的管教问题
首先必须指出:传统家庭教育强调的“管教”已经不适合现代成长教育。
管教的概念是以家长为中心。家长要求孩子以后长成什么样子,成为怎么样的“人才”,就通过各种手段来教育孩子,要求孩子听话,沿着给他指定的路线或方向,走向他所要实现的目标。因为这是按照既定的模式对孩子实施教育,难免会忽略孩子的气质与成长规律,孩子被动地受教,缺乏应有的心理运作过程,于是无效的学习与强制性的管教,让孩子长期处在压力与不安中,逐渐产生种种行为上的问题。家长只能忙于针对问题进行管教,结果越管越糟。
许多妈妈向我提问的管教问题,主要有以下6个:
2.没有表达能力:爱哭,什么事情都不敢说或说不清。
3.没有物权意识:玩具被抢不会去要回来,或什么都要占有。
4.胆小、被欺负:总是挨打,不会还手,成了受气包。
5.叛逆、脾气大:不听话,不满足需求就发脾气。
6.注意力不集中:做什么事都不能持久、不能专心。
我说:妈妈应该先“发现问题”,弄清楚宝宝为什么会长成这样。但这话妈妈们听不懂,因为她们总觉得自己很爱孩子,而且做得很努力了,这难道是自己做错了?不,一定是宝宝错了。
宝宝的行为都不是“错”
宝宝不按自己所期望的样子成长,就是错了?对和错的概念就这么简单?
从这6个问题来看,主要都是妈妈脱离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气质特点来要求宝宝,宝宝做得好或做得不好,都是能力问题,能力只有做得来做不来,本来就没有对与错的区分。
再说,宝宝的这些行为,不去从根源找出改变的办法,只想从行为本身去管教,孩子不具备相关的能力,你道理讲得再多,宝宝能听懂吗?打了骂了,宝宝只能感受到妈妈不爱我、不喜欢我了,结果只会负面情绪高涨,不可能立刻做出改变来满足妈妈的要求。为什么?宝宝没有改变自己的经验,他不可能凭空做出自己没能力做的事。
在价值意识还没建立之前,宝宝无论做什么事,表现出怎样的行为,都不是“错”。
宝宝做事,只有3个标准:
1.我喜欢这样做。
2.妈妈要我这样做。
3.别人这么做。
喜欢做是出于本性,因为做了快乐;妈妈要我这样做是因为相信妈妈、依赖妈妈;别人这么做我就这么做,是模仿,行为心理学叫做“社会参照”。第1个标准是按照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去做的,做出来未必合理;第2及第3个标准如果本身的能力跟不上,肯定做不好,于是便有磨蹭、发脾气等种种负面表现。
换一个说法:宝宝凭着本性和认知力、想象力去做他喜欢做的事,这本身没有“对”或“错”的意义。对或错是妈妈的标准,妈妈要求宝宝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事,只有一条定律:“用合理可行的方式方法,领着宝宝去做对的事。”这句话里有两个关键词:第1个是合理可行,指的是做的事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而且是本身有能力做的。第2个是“对的事”,宝宝还没有能力判断对不对之前,妈妈要把握好尺度,把对与错的标准尽量离开主观,向客观倾斜。
妈妈如何跳出“误区”?
妈妈不可能个个都是万事通,而且思想行为永远正确。但妈妈可以学习,可以在经验积累中不断反省,端正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养能力。因此现代亲子教育的核心理念叫做“和孩子共同成长”,这个“共同”不是同步。由于妈妈有一定的知识与经验,在育儿实践中逐渐获得印证,形成可操作性的智慧,于是妈妈引导着孩子前行,一边认识及接受孩子的特质,一边不断调整自己的育儿理念和教养的方式方法。宝宝逐步成长,妈妈同样在逐步成长。
妈妈能够实践下列4大教条,就可以跳出这个“不能犯错”的误区:
1.认识宝宝的特质、了解宝宝的成长规律,接收宝宝与众不同的独特身份。
要做到这一条,必须有耐心,才能保持平稳的心态;必须很细心,才能通过观察认识孩子的特点;必须能用心,才能应用智慧,采取有效可行的方式方法去帮助宝宝成长。
2.不急不躁,引导宝宝去做能做可做的,符合宝宝的能力和社会需求的事。
宝宝的学习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透过动手去获取经验。动手做必然会引发用脑思考,这就有个心理运作过程。做过了,懂得了,就知道什么可做,该怎么做。不只是有了是非的基本认识,也有了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
3.尊重宝宝,给予宝宝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宝宝的自主意识。
宝宝必须在不断的探索中建立经验,所以妈妈只能做宝宝的向导,不能强拉硬扯要他照你既定的路线走。千万别把宝宝自主的要求视为叛逆,而是引导他进行观察与思考,帮助他找到自己的路。这就要在“不教而教”的教养手段上下功夫。
4.让宝宝主动改变不合适的行为,别采用被动式的管教手段。
在宝宝出现不适合、不可接受的行为时,要沉得住气,通过有效沟通的策略,引导他认识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有没有更好的做法?倾听宝宝的需求和想法,透过对话的技巧,逐渐引导宝宝朝向妈妈的要求靠拢,由宝宝来说,这就变被动为主动。宝宝最后认定这是他自己想要的改变,而妈妈其实也实现了自己的要求。这个策略称为“双盈策略”,就是“让孩子有路可走”的教养策略。对与错不是妈妈来说,而是让宝宝自己在改变的过程中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