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动了宝宝的感觉统合?

(2010-04-26 14:04:33)
标签:

杂谈

分类: 幼儿心理

文/晏红 
  文文是一个长得很漂亮、也非常乖巧的男孩子。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上班时间由爷爷奶奶在家照顾文文。爷爷有哮喘病,奶奶既要照顾老伴,还要照顾孙子,比较忙碌,但是她把孙子照顾得完美无缺,以至于文文3岁之前从来没有生过病,既没有吃过一粒药,也没有打过一次针,甚至连摔跤都非常少见。
  在爷爷奶奶的细心照料下,文文性情温和,很少哭闹,所以天天在家里呆着,几乎很少出门。晚上爸爸妈妈下班后,他也不黏父母,自己乖乖地、安静地玩。总之,文文从小就一直是一个让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都很省心的宝宝。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完美教养、乖顺省心的宝宝,在3岁之后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妈妈开车送他上幼儿园,即便坐很短的路程,他也会晕车,吐个不停,后来只好骑车送他。
  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他缓慢地、不停地重复3个动作,左手拇指依次摸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右手拇指依次摸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然后就用下巴蹭左边的肩膀。老师说他几乎每过一段时间都换一个动作,每个动作都进行重复、缓慢地操作,例如有一段时间,他的手不断地在鼻子前面慢慢地移近移远、移远移近。最近一段时间,他总是说自己流鼻血,看见地上有红色,就使劲地抠,说那是鼻血,其实他的鼻子没有任何问题。老师平时提醒“男孩子上厕所”,文文也不动,非得老师说“文文,上厕所”,他才去上厕所。
  现在,爸爸妈妈已经发现文文的任何发展都落后于其他孩子,他们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孩子生下来智力正常,家长对他的养育也非常用心,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老师和小朋友对他都非常好,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孩子长大后会不会就自然好了呢?
  
原因在于感觉统合失调
  0~3岁是宝宝发展感觉统合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大脑各个区域与身体各种感官迅速建立信息输入与输出联系的时期。而文文的问题,就出在感觉统合失调上,他不能有效地统筹、整合各个感觉器官所接受的各种信息,并及时地做出相应的、适当的反应,因此他显得行动笨拙、反应呆板、发展迟缓。
  我们每天完成的吃饭、睡觉、游戏、运动、学习等基本日常活动,都不是单纯地依靠某一个器官完成的,而是收集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运动觉和平衡觉等各个感觉器官发来的信息,由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判断、整理,然后形成一套完整的决策和指令,最后再统合、协调各个感觉器官完成相应的动作或任务。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感觉器官出了问题,或者虽然各个感觉器官正常,但是大脑对身体各部分器官不能有效地统合,就无法正常完成任务。
  例如,现在市场上有一些塑料做成的仿真面包、三明治等玩具,3岁左右的宝宝玩着玩着就禁不住想去咬一口,主要原因不是他饿了,而是他的感觉统合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善。对于一个发育成熟的人来说,这个仿真面包能不能吃,并不是单纯地依靠眼睛看着像面包,接着大脑就发出“吃”的信息,而是还要摸摸软不软、闻闻有没有面包味,大脑把视觉、触觉和嗅觉发来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最后再发出要不要“吃”的指令。
  文文出生的时候是正常的,妈妈发现问题后到医院做过检查,结果也是正常的,这说明他的各种感觉器官的生理结构是正常的,但是感觉器官的功能出现了问题。例如晕车,是由于他的前庭器官平衡功能发育不完善,上课时不知不觉出现的小动作,是大脑不能有效统合老师讲课、小朋友活动等周围环境发来的信息,却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无意识动作之中。流鼻血是孩子出现的幻觉,大脑不能对现实信息和虚幻信息进行有效的区分。老师叫他的名字他才上厕所,则是他不能把抽象概念(男孩子)与具体概念(文文)迅速进行整合哦造成的,其实,他知道自己是男孩子,但是把2个概念统合在一起的速度比较慢。

感觉统合失调在于“完美教养”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既可能是先天因素,也可能是后天因素。文文已经排除了先天因素,所以,他的问题就出在家长的“完美教养”上。从小到大,他都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文文一生下来胖乎乎的,好静不好动,8个月时还不会翻身,爬行经验很少,没有出现过摔跤、生病的经历,甚至很少出门。他生活在单调的环境中,缺乏丰富的信息刺激,各种感觉器官很少有锻炼的机会,在感觉统合发展的关键期缺乏基本的活动和运动,所以,他的大脑神经联系不丰富、不灵活、不协调,感觉统合的功能得不到锻炼和发展。再加上文文属于易养型气质的孩子,不爱说话、不爱闹腾、安静省心,让人感觉奶奶忙于照顾爷爷、父母忙于工作,孩子也没什么事,表面上的“没事”加剧了家长的大意,没有意识到不哭不闹是危险的征兆,以致于错过了宝宝发展感觉统合能力的最佳时期;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上学后将出现学习障碍、人际交往不良和自信心不足等多种问题。

走出“完美教养”的误区
  提供“自然养育”环境。
  “完美教养”用过多的人为因素隔离了宝宝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宝宝被笼罩在一个绝对安全的真空地带,对外来刺激和潜在危险缺乏体验、预测和应对经历。家长精心的照顾,使宝宝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被动环境中,剥夺了他主动表达需求、自己动作操作和探索的机会,这样一来,他的感知觉、动作与思维就没有充分的激活和锻炼空间,处于休眠状态。因此,家长要走出“完美教养”的误区,为宝宝提供“自然养育”环境,让他有机会爬行、走路、上下楼,不怕摔跤;让他自己吃饭、喝水,不怕弄脏衣服;让他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不要立即把宝宝需要的东西送到手里;让他与同伴游戏,不要怕孩子之间有冲突;能用水杯就不用奶嘴,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经常带孩子出门活动,锻炼他对自然变化的适应力和抵抗力……使孩子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发展出完善的心智功能。
  降低养育的心理压力。
  “完美教养”是普遍流行的现代病,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整个家庭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父母对养育宝宝的要求和期望比较高,如果是爷爷奶奶和阿姨保姆照顾孩子,更是觉得“责任重大”。过度的责任感让家长变得保守,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和做法,老人和保姆都觉得,只要不饿着、冻着、磕着、碰着宝宝就行了,所以他们限制、减少孩子的活动机会与出门机会,把孩子培养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殊不知却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发育。因此,父母不要给老人和保姆太大的心理压力,即便他们养育宝宝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也不要过分责备,并且多从正面提醒他们既要安全养育,还要放手锻炼,共同提高教养宝宝的观念与方法。
  参加适宜的训练活动。
  由于保守的养育方式和孩子活动量的减少,现在不少孩子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现象,家长可以带孩子到一些专业的机构参加感觉统合训练课程。适宜的训练活动不但对失调的孩子有效,也对正常的孩子有益。它凭借一些具有专门功能的器械,促进孩子的活动与运动,同时让孩子觉得像做游戏一样有趣,在玩中练习感觉统合,有助于弥补孩子活动量不足带来的不良影响。2~12岁都是感觉统合训练的有效时期,开始训练的时间越早,效果就越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ASK JANE
后一篇:早教专家答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