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方言与津味相声
□谭汝为
天津方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幽默诙谐。天津是曲艺之乡,是相声窝子,用天津方言所表现的作品,深入人心。如马三立大师说的“逗你玩”、“张二伯”、“挠挠”等相声艺术语言,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天津人的口语。多年前,滨江道一家服装小店曾打出促销横幅——“本店全部二姨夫”。天津老顾客一看就乐了,因为大伙儿明白,“二姨夫”就是“甩货”啊!“二姨夫”这个艺术典故竟然成为商家弯弯绕式的广告词,充溢着睿智的谐趣。天津方言词汇总在动态发展中不断丰富,天津方言的影视作品尤其是相声作品中的典型词语,不断进入天津方言词汇中,和老百姓的口头语融合为一。
外地人听天津人说话,那是“二子他爸钓鱼——赶上这一拨了”(高英培《钓鱼》);天津熟人寒暄问好:“这(jiè)不是张三爷吗?爷-爷-爷-爷。”(刘文亨《评书漫谈》);天津的怒气争吵都含着幽默搞笑:“你轧我脚(jiāo)了!”“我应当轧你嘴!”(马志明《纠纷》)。还有,高英培的“二斤高高的,掌柜的还饶两条呢”,马志明的“天拖保全”、“咱盟兄弟了”,魏文亮的“现在不是和罗马尼亚友好吗,买一块罗马表,表示表示嘛。后来一扫听,敢情两码事儿”……这些段子名言,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过去艺人说的都是传统相声,上行下效不能走样,用天津方言表演相声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1947年,马三立和侯一尘先生搭档,在小梨园演出《高跷会》,这是他早年创作演出的以天津方言为主体的相声,可以说是换了口味,内容不落俗套,风格独出心裁,使观众耳目一新,场面极为火爆。新中国成立后,马三立创作、改编、演出了一大批贴近天津民俗民风的新相声,其中用天津方言表演的相声有《算卦》《偏方》《燕语莺声》《拔牙》《钓鱼》等。1978年马三立重现舞台后,创新改编了更多以天津方言为主体的新段子,如《追》《找糖块》《汽车喇叭声》《秘方》《老头醉酒》《美容医院》《大会见闻》《练气功》《逗你玩》等等。马三立巧妙使用天津方言,在相声表演获得成功的同时,也使方言文化在社会上广为传布,如人们常说的“你这半拉多好,没核儿”、“祖传秘方——挠挠”、“崴啦-崴啦-崴啦”、“逗你玩”……
津味相声成功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马大哈”、“丁文元”、“二他妈妈”、“万能交”等,都在观众心目中立起了个儿,获得普遍认同。尤其马三立塑造的马大善人(《开粥厂》)、马大哈(《买猴》)、马大学问(《西江月》及《对春联》)、马喜藻(《卖挂票》)、空想家“老张”(《十点钟开始》)、本家二大爷(《偏方》)、张二伯(《练气功》)等艺术形象,虽着墨不多,但鲜活逼真、毫发毕现,让人感觉犹在眼前。
马三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天津方言的理解和应用深有体会。他爱天津这方热土,更爱天津人民,毕生致力于把笑声送到津沽大地的千家万户。天津人民喜欢他、欣赏他、尊重他、怀念他。马三立就是天津方言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
(刊于《渤海早报》2015年7月31日)
Copyright 2010 今晚传媒集团
所有内容为今晚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