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汝为:您常用 却没觉察到 的 隐语行话

(2015-08-06 22:59:41)
标签:

谭汝为

天津方言

隐语行话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您常用却没觉察到的隐语行话

 
谭汝为

 

· 发布日期: 2015-08-06 00:00 

· 作者:

   咱们天津方言中除了日常用语以外,还有一类略带神秘色彩的词语叫隐语行话,虽然听起来神秘,但其实离咱们的生活并不远,甚至您经常会冷不丁出来一两句,咱接下来看看有哪些您熟悉的隐语行话。



  源于旧时流传至今


    咱先解释解释,隐语行话又叫切口,是一种特定的语言现象。如果非要给它下个定义的话,可以说隐语行话是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出于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沟通便利需要而创制并使用的一种用于业内交流的语言。


   隐语行话虽然经常一起说一起用,但其实这二者是有区别的。有人把隐语也称之为黑话,因为这类语言是只和圈内人使用,公开了就没有它的隐秘性了,可对于外人来说,这些话能听清楚说的是什么但不解其意。


    而行话就不同了,行话是可以公开的行内话,这些话没有隐秘性。例如什样杂耍用的春点(也称作唇点)里面,就分隐语和行话。常听相声的听众对诸如倒二”“压轴”“大轴都了如指掌,意思就是倒数第二和最后一个,这就叫行话。而隐语就不同了,比如相声演员之间说了句挡杵了吗,您就算再常听相声可能也未必明白他们说的是什么,其实是问对方给钱了吗,这话不方便让给钱的人听见,所以这就算是隐语。


   说了这么多,您可能觉得这隐语行话跟您的日常生活也不搭界啊?其实笔者在编写《天津方言词典》时发现,咱们日常使用的天津方言词语有相当数量都来源于隐语行话。您别以为只有打把势卖艺的这种充满江湖气息的行当才有隐语行话,当年一些所谓正经大买卖的行当也有自己的隐语行话。例如银行金融、医疗医药、典当业等,这些行业之间的隐语行话既有彼此相通的,也有完全不挨着的,两者并存。


  听着神秘其实很熟悉

   

     为什么在天津方言词语中,源于旧时的隐语行话数量比较多呢?首先,天津方言是追求精准的语言,有些隐语行话,特别是行话所表达的精确度高。其次,天津人说话俏皮,对于内容新颖、表现力强的新鲜词语,具备很强的接受能力,并乐于将其拿来改造成自家词语。再次,有些行业从业人员的改行和行业的变迁,一些隐语行话,便渗透进了日常交流的语言里。


  打个比方,天津方言里有个词叠了,这个词人们都懂,现在也经常用,大致意思是我失败了,或以前的事做不成了。这句行话的来源是旧时锅伙儿”“脚行有人想入伙,拿一份份子钱,来到这要和瓢把子说明来意:我想在这拿一份。这边的头,上下打量后撇着嘴问道:你凭嘛!这时来者二话不说,往门口的门槛一卧,这卧法儿是有讲究的,面向门槛,双手护头,俩腿护裆蜷好,这叫上护头下护裆,这就叫叠这了。这边瓢把子一看来人就知道这个人的分量,一声招呼一顿揍,打得腿折胳膊耷拉,用笸箩抬走治病,这过程中若没有一句求饶和半声呻吟,算这人迈入入伙的门槛了。当然不会把人打死,那年月人如果实在没别的能耐赚钱了,就凭这股咬劲儿,骨头硬也有饭吃。当然遇上敌众我寡的时候,也可以用叠了这一招。


   天津方言中的隐语行话,大多源于相声界、梨园界和江湖诸行。比如源于青楼的隐语行话,咱们现在已经用得很多了,像倒贴”“跳槽”“叉杆儿”“小白脸儿”“开方子”“拉皮条”“回头客等,其实这些词在目前看来早就已经跟青楼没什么关系,也没有贬义了,这些本来是小范围的行话,后来渐渐融入了日常语言交流中。


   源于梨园行和江湖诸行的行话,如刨活”“走穴”“大拿”“挎刀”“叫板”“下海”“现挂”“帽儿戏”“打下手”“挑帘儿红”“立蔓儿”“保裉”“单挑儿”“死签儿等,这些词汇现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如,虽然多数人已经不知道原词的来源。


  还有部分“洋血统”

  

  天津方言有个词叫膀大力,大致意思是说实在的,说真格的,实打实的,靠得住的。据已故天津民俗学家李世瑜先生考证:膀大力其实源于英文“boundary”的中文音译,这词的英文意思是边缘;引申为到头、到底


   膀大力这个词,最初在天津洋行和码头的中高级雇员中最为流行,后逐渐成为码头上习用的隐语,最后流传到市井社会。但天津人对膀大力这种外来语的洋身份根源茫然不知,只依照其表层字面意思去理解。在那时天津人的心目中,所谓膀大力,就是指膀大腰圆,卖苦力干粗活的人,是凭肩膀吃饭的苦大力。很显然,这种解释与英文“boundary”已毫无关系。


  在码头上扛包装卸是实打实的硬活,来不得半点儿偷懒耍滑。于是再后来,膀大力又被引申为说实在的、说真格的、不掺假的意思。如果非对膀大力进行个亲子鉴定,那它应该是租界文化与码头文化的混血儿。从膀大力这个外来音译词一度成为码头上的隐语行话,后来又逐步演变为俚俗词语的复杂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窥见天津隐语行话的演变轨迹,也可以感受到中西文化在天津的碰撞与融合。


     出身于专业行当的隐语行话,在慢慢走入社会交际使用后,它的语义和用法一般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因为以前适用范围过于狭窄,所以只有发生这种变化,才能更广泛地适应人们的社交需求。人们尽管在日常对话中越来越频繁地使用隐语行话,但往往对这些隐语行话的源头习焉不察。


   总之,隐语行话的盛行与天津城市文化及方言特点互为表里,隐语行话也丰富了天津的方言词汇。当年只有门里人才懂的话被广泛地流传和使用,这也是天津方言包容性的所在。

                                         (刊于《今晚报·天津卫》2015年8月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