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成功举办

标签:
周有光中国语文现代化广州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
分类: 语言修辞研究 |
“周有光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在粤成功举办

1月10日,由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主办的“周有光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东莞校区隆重举行。适逢周老110岁华诞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90周年之际,来自中国大陆各省及香港地区的汉语言界、各大高校知名学者专家齐聚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进行学术研讨,同时见证南粤高校内首个“周有光先生学术展览馆”揭牌开馆。
此次会议旨在学习研讨、传承发扬周老系列学术成果和文化思想,助推在高校开展相关后续研究的同时培育出一批批“中国文字史”研究人才,让周老毕生的学术研究后继有人。此次会议主题涵盖:汉语拼音相关研究、文字发展与比较、中文信息处理、汉字改革与语文现代化等丰富内容。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陈小娅,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执行会长王建华,中山大学常务副书记陈春声,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语委办)调研员张毅,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语委普通话推广处原处长袁钟瑞,南京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资深荣誉教授董健,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原副会长、广东语文学会会长詹伯慧,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董事长刘荣海、院长王庭槐、党委书记刘美南,以及国内汉语言界、各大高校领导知名专家学者、教师学生近400人参会。
上午,继开幕式后,位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东莞校区校园内的“周有光先生学术展览馆”揭牌开馆。陈小娅副主任、王建华执行副会长、陈春声常务副书记、王庭槐院长共同揭牌。
馆内展列了周有光先生110年来“有光一生,一生有光”的传奇人生概貌。囊括了他的个人传记故事、荣誉书及聘书、系列研究成果、各种学术论文及著作、家庭珍藏相集、创作手稿及录音带、工作生活纪念品、家乡青果巷风景、个人墨宝、与妻子张允和琴瑟和鸣的爱情故事等。
同期,“周有光中国语文现代化学术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正式成立。由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副院长李中生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组织中国语言文学系学者、师生开展周有光系列学术成果后续研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基础上开设《世界文字史》等相关课程,培育出“中国文字史”青年学者人才,这也是为周老110华诞献上的最务实、用心的生日礼物。
揭牌仪式后,当日上午和下午,周有光与中国语文现代化系列学术研讨会、报告会相继召开。汉语言界、各大高校知名学者专家袁钟瑞、董健、詹伯慧、谭汝为、董晓、许光烈、李中生教授等作精彩报告,赵贤德、周小兵、沈敏特、胡鹏池、刘兴策等自由发言。研讨现场学术观点集传承与创新为一体,相互碰撞,令现场青年学者、教师、学生受益匪浅。
王庭槐院长表示,周有光先生学术展览馆和学术研究中心落户高校校园,希望在南粤高校掀起周有光学术研究浪潮,激发青年学者、师生的研究热忱。让中大新华师生亲身感受周老“一生有光”的学术魅力,潜心学习研究,传承发扬其学术精神和治学态度,秉承其“从世界看国家”的眼光及经世致用的使命担当,助推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