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精一先生在天津方言研究成果鉴定会上的发言

标签:
侯精一天津方言成果鉴定谭汝为 |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
(侯精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语文》主编)
北京语言大学搞了中国方言文化典藏,“典藏”源于台湾,就是用现代化的手段将其数据化,很有意义。我自己近年来主要在做《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项目,将方言民俗用图典的形式标出来。我们应该用各种手段保护方言文化。在整个国家、社会前进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我们学者应该做的就是用我们自己所擅长的办法,来尽我们社会的责任。
这三部书是三个不同的点,第一个点是把天津方言列出来,第二个点是把天津方言的文化列出来,第三个点是进行深入讨论。天津文化的来历和有关的一些问题,在学术上、历史上给它一个定位。在城市文化研究方面,在方言文化研究方面,天津是走在很前很前的。这三部书都很有看头,它们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层面,另外,具有“草根性”,能为社会所接受,为媒体所接受,老百姓爱看。这样的著作不是能调查就能写的,很有难度。
什么是天津方言文化?方言文化不是方言加文化,也不是方言和文化,而是方言的文化,是天津方言的文化。方言是一个载体,在它表层的里头反映出的是一种文化,体现在方方面面。第一步,将天津方言的一些点找出来,进行典藏,然后对那些精彩的,应该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者比如谭汝为先生等,对其刨根问底儿,对其来源、原因做出解释。如果配上插图,则更便于理解。京津相距很近,但是天津人说“锛铰裹”,却不说北京的“石头剪子布”,这体现出天津文化的生命力,这是它的根基,也是老百姓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做深层的反映,不将这些东西记录保存下来,甚至拍摄下来,我们就对不起天津人。
我们以前做天津话音档,也留有录音。《天津方言词典》要做点读版,就是把它永久保存下来。谭汝为先生的《天津方言文化研究》有一个定位,体现出他的创新意义。“嘛叫天津方言文化?”谭定义为“码头文化”,我觉得这个很好,但我们还要再进一步琢磨。他提出的“水文化”,定位也定得好。但“外来文化”一说,范围有点大,但用“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似乎不妥。文化的包含是多层次的,是历史的。天津在全国的历史发展中属于较早的、较近代的、较现代的文化,我们在天津方言文化研究中,要把这些都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