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生:天津方言研究的新篇章

标签:
文化张春生天津方言词典谭汝为 |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
天津方言研究的新篇章
张春生
刊于《天津日报·满庭芳》2015年11月14日
谭汝为先生主编的《天津方言词典》出版了,它标志着我市地域文化研究掀开了新的篇章,尤其在方言的深入挖掘与系统归纳上,进入了一个科学诠释的层面,并且使人们对天津话有了更为全面,更为准确的认知,其中还包含着更为文润,更为性格的理解。该书在解读中强化了对天津方言的全方位和精细分析,并在阐释时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语言叙述,同时把方言文化中所富有的历史、文明,和充满着厚重人文与方域个性的内涵规范地揭示出来。
这项工作十分艰巨。而以谭先生为代表的方言工作者,通过十几年挥洒汗水的刻苦努力,使得天津地方语言和区域文化的保护与研究,进入了本文称之为“文润”的阶段。
首先,《天津方言词典》有高水准的语言视点。编纂者把方言作为区域文化的语言表现,尽心挖掘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例如在突出天津方言词语的同时,把俗语、谚语、歇后语和民俗文化词语收入,这样就把天津方言立体化了。《词典》在这方面的重视与爬梳,使这部文化典籍不仅具有知识性,更强调了学理是天津方言的筋骨。因而,天津话的“艮劲儿”和“哏劲儿”才不落入俗软和油滑。
其次,《天津方言词典》更突出了“语言岛”现象,一方面,全书收录的方言语汇,尽力从城市核心区遴选,把有着历史印痕并活跃在今天的天津话作为词典主体,在解读时突出方言特征的集群性,这就把天津话的优点和独特,较为整体地铺排开来,有利于语言的全貌记录和深入发掘。《天津方言词典》所折射出天津地域文化的时代特征,集中在明清遗存和近代百年的风云际会上,以及城市的河海通津、南北交流、中西文化碰撞典型都尽在其中。这就尽显出天津方言的特色鲜明又繁复多姿,甚至又雅又俗,亦谐亦庄,有趣有谑,并因为聚集群体的求同存异,使天津方言魅力独具。
《词典》还注意到了方言岛内和相邻地区的语言也有用词和语调的出入,编者通过比较分析,把属于天津方言的内容列入并予以归纳。例如,天津有两组表示方位去向的词,城里地界高,租借地洼地多,前者为“上边儿”,后者为“下边儿”,这是走旱路。若沿海河走水路,顺流而下叫“下卫”,逆流而上则是“上卫”。这两个词条,既把天津城市结构和语言特点解读出来,又以清晰的阐释说明了天津人独有的环境概念。在天津寻找街巷胡同,不讲东西南北,而说左右上下,这与天津是九河下梢和沽地洼淀众多,道路难以横平竖直,只能依地形而铺设密切相关。从词语中了解到天津文化的历史存态与天津人的生活轨迹,是这部《天津方言词典》极具底蕴的地方。
其三,《词典》还留有学术探求的空间。这表明,以谭汝为先生领衔的编纂团队,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研究精神。在老中青结合、专业与业余互补的合理结构下,少框框多韧劲儿,以严谨又开拓的态度,视《天津方言词典》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并以对天津方言的殷殷之情予以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以对天津方言的挚爱去从事词典的搜集、整理、诠释和编辑,一些有不同理解的词汇在力求深入的前提下,引入发散思维。此外,一个阶段以来,方言处在话语交流的边缘,和方言相关的文化表现,如地方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都急速萎缩。《方言词典》的编辑工作也就有了抢救的意义。可惜的是,对方言文化的长期缺乏整理与系统探求,在推广普通话时又忽视了适度的方言继承,城市青年把使用方言归为“老土”或认为不能与时俱进地走近时尚,加速了方言的凋落。在这种氛围中,天津方言也到了需要抢救的边缘。令人惊喜的是,《天津方言词典》问世了,而且如此有深度、有特色、有分量,这部词典的出版是本市文化发展的一件大事,为天津方言文化的进一步规范树了标尺,为相关文化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石。
祝贺《天津方言词典》的编辑出版,更为共襄其事的编纂者、出版社、档案局和广大为天津方言献声出谋的人们喝彩。他们为方言文化筚路蓝缕,为著词典佳作呕心沥血的精神与实践,如丝竹之鸣回旋于津沽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