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汝为:今儿个“立春”

(2013-02-04 21:02:18)
标签:

谭汝为

立春

打春

咬春

民俗

文化

分类: 文学品评

今儿个“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打头的第一个,时间在23-5日之间。“立”就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从这一天到立夏这段期间,都被称之为春天。另外,立春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代表新一年的开始。

 

立春物候

 

古代把立春后的十五天,分为三个物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打春习俗

 

立春,传统称为“立春节”。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一年之计在于春”。历代封建统治者在立春这天,举行“鞭春”(或“打春”)之仪式,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谭汝为:今儿个“立春”

(*插图:王志恒*)

 

 在古代,主持“打春”仪式的,是每个地方的最高长官。他穿戴整齐,带着下属官员,在鼓声中举起柳条,鞭打土牛三下。柳条长24寸,寓意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之后,他把柳条交给下属和民众,让他们一路传下去,轮流鞭打。噼啪的鞭响,是春耕开始的信号。在这鞭打声中,土牛破碎了,泥土散落开来,露出藏在其中的小土牛。围观的人群一拥而上,你一把我一把,抢夺破碎了的土牛。牛角上的泥土撒在地里,能让土地丰收。

 

                                                     换季临界

 

最冷的“大寒”才过去半个月,“立春”就接踵而至。其实,标志这春天真正来到是“春分”,里现在还有一个月。“立春”是由冬到春,季节转换的一个临界拐点。春季从这儿开始,但你不能立马单衣单裤沐浴春光。不仅不能如此,还得防寒服裹体,这就是“春捂”。节令节气也充满着讲辩证法,两种不同形态的转换就在事物的交叉中进行。谚语说得好: “打了春,瞎欢喜,还有四十天冷天气”;“惊蛰鼓了风,还得另过冬”。

 

立春食俗

 

立春的饮食民俗,是“咬春”“春饼”“春卷”和“面条饺子”。所谓“咬春”,指在立春日吃萝卜。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在立春这天,还有吃春饼的习俗。晋代潘岳撰《关中记》载:“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春卷也是立春日人们喜欢食用的美食。春卷,以薄面皮包馅、用油炸制而成,色泽金黄、外皮酥脆、肉馅鲜嫩、香气诱人。民谚有“迎春饺子打春面”的说法,北方人以吃面条和饺子的方式,迎接春天到来。

 

                          气候谚语

 

立春是一年的开端,在这一天,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人们对这一天寄予着希望,把它看成是下一年吉凶的预兆。所以有关立春的气候谚语很多,如“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立春寒,一春暖”;“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

 

立春农事

 

自立春始,白昼变长了,太阳变暖了。在这冬春交替的转折点,气温回升、日照加长、降雨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的抽苔和小麦的拔节,正当此时,耗水量增加,应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算是拉开了序幕。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

 

春季养生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在这个时段,人体对寒邪的抵抗能力却有所减弱,所以,在初春时节,尤其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脱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应审慎,不可骤减。

在饮食调养方面,考虑到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季食品,应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食物。

春季养生,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