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话三个奇异的动词:卷· 搋· 猴儿
(2008-10-22 21:23:52)
标签:
天津话奇异动词卷街猛搋猴起来文化 |
分类: 词义探幽 |
谭汝为
1. 卷街
“搋”(读音chuai)是动词,但在天津话里,词义较复杂,义项较多。
“搋”的第一个义项,就是用力压揉物品,使搀入的东西和匀的意思。天津人在蒸馒头指前,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就是揉面搋碱。例如:“蒸戗面馒头,在和面时可得使劲儿搋搋!”
“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用工具反复多次往下压的意思。例如,用搋子疏通下水道:“便桶堵了,用搋子搋几下就通了。”再如,用气管子给自行车胎打气:“后轮慢撒气,每次外出都得搋点儿气。”
“搋”的第三个义项,就是打架,厮打的意思。例如:“两人说戗了,搋起来了。”“趁对方不提防,他先发制人,一通猛搋,把对手打傻啦!”
3. 猴儿起来了
天津话以动物为主角的俏皮话里,“猴儿”的出现频率最高,例如:“猴儿折跟头——连上了”;“猴儿吃麻花——满拧”;“猴儿吃核桃——满砸”;“猴儿进冰窖——满凉”;“猴儿拉稀——坏了肠子”;“猴儿拿虱子——瞎掰”;“猴儿打电话——说是说,听是听”;“猴儿推磨——玩儿不转”等等。
“猴儿”这个词儿,在天津话里,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动词用法,就是“逮捕,关押”的意思。例如:“后院老张家二小子,昨天夜里被公安局猴儿起来了!”再如“两口子卖假发票,挣了不少黑钱,结果怎么样?都给猴儿起来了。”
查遍手头多部工具书,在汉语各种方言中,“猴儿起来”表示逮捕的意思,可能是天津方言“独一份”的用法。
“猴儿”在天津口语里,可作形容词用,多描绘形容孩子的机灵淘气,例如:“这孩子太猴儿啦!”“老王家三个小子一个比一个猴儿!”也说成“猴儿啦吧唧”“猴儿气”,特指小孩子顽皮好动,不沉稳,整天不识闲。
“猴儿”在天津口语里,还可用如动词。例如:“他猴儿在院子台阶上嗑瓜子。”——这个“猴儿”,就是像猴儿似的蹲着的意思。
天津是水旱码头,交通要冲,走南闯北的耍猴儿艺人在街头的表演,是很受天津市民欢迎的,阵阵锣声和笑声起伏呼应,女人孩子们往往被逗得哈哈大笑。猴子表演成功,就撒欢活跃,接受三瓜两枣的奖赏;猴子如果不着调,演砸了,甚至闯了祸,那就挨上两鞭子,然后被牵进笼子里,可怜巴巴地蹲禁闭了。
天津人,很可能是受耍猴儿表演的启示:原先活蹦乱跳的人,突然被关押在拘留所里,失去自由——这和关在笼里的话猴儿很相似。于是,天津人就用“猴儿起来了”比喻被逮捕,被关押。例如“那小子作恶多端,最后被猴儿起来了。”
用天津话这三个奇特的动词造句,就是——
这两拨小流氓先卷街,后猛搋,聚众械斗,最后都被公安局猴儿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