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话对车辆的特殊称呼:胶皮· 三轮· 四轮电

(2008-10-21 16:26:45)
标签:

天津话

车辆

特殊称呼

胶皮

三轮

四轮电

汽车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天津话 对车辆 的 特殊称呼:

胶皮·三轮·四轮电

 

谭汝为

 

 “人力车”又名“洋车”,是从日本传入的,指用人拉的车,有两个胶皮车轮,车身前有两根长柄,柄端有横木相连,主要用来载人。最初,天津话称之为“东洋车”。京津地区有童谣云:“东洋车,好买卖,大爷拉着大奶奶。”

 

因人力车的车轮外裹着充气的橡胶皮带,车轴有滚珠轴承,行进异常轻巧,天津人称之为“胶皮”。 1873年,天津第一辆“胶皮”亮相。这是大官僚盛宣怀在天津筹办轮船招商局后,从日本购买引进的。

 天津话对车辆的特殊称呼:胶皮· <wbr>三轮· <wbr>四轮电


天津的寓公、公馆的太太,及演艺界女星都喜欢从车厂雇“包月车”,或自家养一辆洋车。车厂包月胶皮和私家自用胶皮,都装饰考究:车身和车把都油漆一新,车座上有可张合的遮雨布棚,车座前有布帘挡风,车座底板处有脚踏铜铃,车身两侧各有一盏电石灯。据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天津有车厂230处,胶皮6000多辆。

 

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三轮儿车逐渐取代了胶皮。三轮儿车在最早时,车厢在前面。到了四十年代初期,三轮车由前推式改为后拉式,就是车夫在前,乘客坐的车厢在后面。原先的胶皮包月车的车座前都装有布帏遮掩。而三轮儿车却是敞开的,便于乘客观赏沿途风光。同时,坐车人外形毕露,颇引路人瞩目。当年在天津大街小巷传唱着一首流行歌曲,名曰《三轮儿车上的小姐》:“三轮儿车上的小姐真美丽,西服裤子短大衣。张开小嘴笑嘻嘻,两只眼睛叫人迷。”

 

最初,天津人称汽车为“四轮电”。不用人力,可自动行驶的小汽车,那是上流社会的象征,一般市民却可望而不可即。小汽车(轿车)在天津市和三轮车几乎是同时兴盛的。居住在租界的寓公、富商,多购西洋轿车自用,以之为显示身份的标志,另外,当时天津租界内有三十来家“汽车行”,出租小汽车,按时计价。

 

天津话命名外来的交通工具:“胶皮”“三轮儿”和“四轮电”,都着眼突出车的关键部位——车轮,而舍去中心词“车”。这也昭示了天津话的地域特点:简洁明快而直奔主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