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眼”新解
谭汝为
“二五眼”,又说成“稀松二五眼”。这个词语,原指胡琴演奏技巧不佳。“稀松”指琴弦松弛了,“二五眼”指演奏的音乐板眼不合音律。因为古曲音律,分为“一板一眼”和“一板三眼”两种,从来就没有什么“一板二眼”或“一板五眼”之说。把胡琴拉成“一板二眼”或“一板五眼”,那好听得了吗?
胡琴演奏,行家高手拉出来的曲子,如高山流水,似彩云追月,犹如步步高。您听那旋律,令人陶醉,“如听仙乐耳暂明”,就是艺术享受。而“二把刀”“二五眼”拉出来的曲子,犹如杀鸡宰鹅,吱吱扭扭,噪音刺耳,那就是“呕哑嘲吒难为听”了。天津方言歇后语“二小拉胡琴——自顾自(吱咕吱)”,就是对“二五眼”绝妙的讽刺。
后用“二五眼”嘲讽专业技能差或知识不完备的人。“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就是对“二五眼”的典型描绘。在手艺行里中,把那种技术水平低,手艺差的人,称为“二把刀”或“二五眼”。做学问搞研究也是如此,某君在大面上还能指指点点、说说道道的,但是一动真格的,一旦较真儿,就上不了台面了。为嘛?样样精通,样样稀松,也是“二五眼”。例如“嘿!就他那二五眼的技术给你修电脑,快打住吧,您了!”
>
“二五眼”也指办事毛糙,不仔细,不认真,不令人满意。例如:“不是我批评你,你这事儿办得有点二五眼。”有时也用“二五眼”形容眼神儿不好,视力差。例如“他戴的眼镜比汽水瓶子底儿还厚,是单位有名的二五眼,认错了人,那是常事!”
“二五眼”还成了天津人生存状态自我描述的一种习用词语。譬如,您问朋友,最近买卖怎么样?回答:“二五眼,马马虎虎。”您问他,日子过得怎么样?回答也是:“二五眼,凑合着过。”问他单位效益怎么样?还是:“二五眼,还过得去。”
这体现出部分天津人的一种“中庸”价值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甘居中游,知足长乐。用天津俗语说,就是“鱼生火,肉生痰,豆腐白菜保平安”。
另外,天津口语词语,如“二小”“二把刀”“二五眼”“二百五”“二愣子”“二赖子”“二流子”“二皮脸”“二不愣”“二路货”等,凡是带“二”字的,全是贬斥性的称谓。还有形容词“二二乎乎”“二拉吧唧”“二不棱登”等,也是贬义的。这可就惹“二子他妈妈”生气了:“我们招谁惹谁了,怎么带‘二’字的都是歪瓜劣枣,扶不上墙,拾不起个儿来呢?”
对这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借用《红灯记》中鸠山的台词——我得“带回去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