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汝为
谭汝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312
  • 关注人气:20,5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音与写作”之三:注意声调搭配

(2007-07-26 06:00:52)
标签:

语音与写作

讲座

平仄

声调

搭配

分类: 语言修辞研究
 

“语音与写作”之三

注意声调搭配

 

谭汝为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所谓声调,指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是由音高因素形成的。现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声又分为两大类:阴平和阳平为一类,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为一类,称为仄声。平声读起来语调平缓,可以拉长但不变音;仄声发音较短,不能拉长,语调曲折多变。平声的特点是“扬”,仄声的特点是“抑”。如果在一句话里,把“平声”和“仄声”这两类性质不同的声调,有规则地相间搭配,在音律上就形成了高低起伏、长短疾徐的变化。读来就朗朗上口;听着就铿锵悦耳。譬如四字格词语的平仄组合,就以“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这两种格式为多,例如:


(1)    平平仄仄式:惩前毖后  理直气壮  杀鸡取蛋  登堂入室  同床异梦  和风细雨  铜墙铁壁  山穷水尽  循循善诱  中流砥柱  刨根问底  情文并茂  居心叵测  千军万马  浮光掠影  拖泥带水  玲珑剔透



(2)    仄仄平平式:世外桃源  顺手牵羊  旧调重弹  噤若寒蝉  问道于盲  煮豆燃萁  老马识途  祸起萧墙  卷土重来  画饼充饥  睹物思人  力挽狂澜  浮光掠影  刻骨铭心  锦上添花  树大招风  姹紫嫣红



读起来节奏感很强。平仄抑扬是汉语修辞常用的方法。旧体诗词十分注重平仄的安排,律诗的对仗句不仅要求一句之内的平仄交错,而且要求上下句的平仄相反。譬如,我们朗读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的颔联: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 — |  |  — —  |     |  |  — —  |  |


现代的新诗虽然没有如旧体诗那样严格的平仄要求,但讲求韵律的诗人也很注意平仄相配。他们特别讲求诗作句末音节的平仄安排。不必说诗歌,就是散文,也有适当地讲究平仄的必要。


老舍在《出口成章》中说:“即使是散文,平仄的排列也还应该考究。‘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前者是二平二仄,有起有落;后者是四字皆平,缺乏抑扬。四字尚且如此,那么连说几句就该好好安排一下。”


例如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平平),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平平),钓鱼台的柳影(仄仄),西山的虫唱  (平仄),玉泉山的夜月(仄仄),潭拓寺的钟声(平平)。


这个句子由五个逗号隔成六个短句,每个短句句末的双音节词语分别是“平平”或“仄仄”,声调高低相间,读来有一种抑扬起伏的美感。


就是只有三两个字的人名,讲究平仄相调的读来就顺口、好听。例如:

宗璞、王朔、秦牧、舒适(平仄),

谢添、赵丹、顾城、铁凝(仄平),

高士其、臧克家、黄药眠、韩少华(平仄平),

廖承志、魏钢焰、路金栋、谢无量(仄平仄)等。


历史人物的并称,在排序上也多为平声者居前,仄声者列后,例如:


    屈宋(屈原/宋玉)、刘项(刘邦/项羽)、韩柳(韩愈/柳宗元)、

温李(温庭筠/李商隐)、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孟韦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

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